来源:里瑟琦智库 2020-11-16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
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向和基本脉络,积极研判和防范化解各种挑战和风险,才能更高质量地做好高等学校战略规划编制工作。高校“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起始于对学校内外部环境的扫描与分析,以此为基础进行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与战略控制,形成整个战略管理循环。本研究拟运用PEST分析模型对“十四五”前期我国高校面临的宏观环境进行系统扫描分析。
一、PEST分析模型介绍
“十四五”规划的形势分析着眼点在于使学校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协调一致。在高校战略管理活动中,战略分析是起点。PEST分析模型是研究国家、企业、学校等组织发展所处宏观环境的理论模型,由美国学者 Johnson,G.与 Scholes,K.于 1999 年提出。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因素,可以分为政治因素( Political) 、经济因素( Economic) 、社会因素( Social) 、技术因素( Technological) 。基本内涵是将组织发展置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要素影响的广阔视角下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组织生存和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受到系统内外多重要素影响,而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发展需求则是高等教育活力源泉,也是现代高校战略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PEST分析法能把握高校所处的宏观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有利于高校对发展机会加以利用,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威胁及早发现并及时避开。
二、基于PEST模型的我国高校宏观环境扫描分析
1.政治环境(P)
政治环境主要指一定时期内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的办学定位及发展方向。
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及中美对抗,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带来负面影响。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尖锐的民族矛盾、极端的宗教情绪、悬殊的贫富差距以及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依然存在。近年来,中美关系在总体友好的基础下,也面临着冲突和分歧。美国实施对华竞争战略的影响是系统性的,既包括异化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限制中国在全球发展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抵制中国倡导建立的国际发展合作机制,也包括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遏制性影响。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主要表现在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屡受影响,我国高层次科研工作者的人身安全和自由得不到保障,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受到限制等。
为了积极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战略。尤其是随着中美贸易战不断演化升级,美国对以华为为代表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打压的背景下,我们更为清醒地认识到,构筑基础研究先发优势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中国必须由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而成为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有一大批卓越的大学、卓越的学科、卓越的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历次中央全会文件做出一系列新的教育部署。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吹响了中国高校冲刺国际前列、打造世界顶尖学府和顶尖学科的“冲锋号”。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教育论述、特别是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中办、国办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都为“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教育发展与变革作出战略部署和总体设计。
2.经济环境(E)
经济环境主要指在制定战略过程中须考虑的国内外经济条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可能对大学的办学结构与规模、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学科及专业设置等多方面产生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当前世界经济低迷,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不确定性大大增强。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全球经济进入以低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时期。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收入差距扩大、失业等经济风险激增。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势必放缓,对高校财政造成了负面影响,高校经费投入减少、国际学生减少比例会尤其明显,学生就业难度加大或将引发系列问题。
同时,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新经济,给高等教育带来无限机遇。智能化时代的经济增长模式由传统要素和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资本转向越来越依靠人才。由此带来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高等教育应从原来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转向支撑和引领作用并重。但从当前高等教育的结构、质量和效益来看,距离经济社会发展对其功能和作用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这种差距,恰恰也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变革的巨大空间。
3.社会环境(S)
社会环境主要指高校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可能影响大学的发展期望,从而影响它的办学理念、价值观以及人才培养方式与策略等。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高校面临着重重压力和挑战。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新一轮产业革命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在不断改变社会、经济的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同时,也在重塑教育的形态,知识传授与获取的方式、教与学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变革时期,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教育在国计民生中所起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1.6%,我国已经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转变;另一方面,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需求更为迫切。而高等教育模式单一、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以资源和规模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尚不能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要等问题在短期内依然存在。
社会环境格局的深刻变化,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形成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包容、公平、重质量、信息化”正在成为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词。在发展战略上,高等教育正在从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基本特征的内涵式发展上来,在办学结构上正在从相对单一结构向多样化结构转变。通过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推进管办评分离、落实高校自主权、推动分类管理分类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优化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同时,高等教育的对象群体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20世纪90年代、甚至是21世纪初出生的大学生,高校迫切需要创新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材编写质量,以适应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范式和交际行为等特点。在未来,高校作为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镇,要立足国情,抓住机遇,勇于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予的教育使命,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4.技术环境(T)
技术环境是指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动态等,可能引发大学在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大学在制定和实施自身办学发展的战略过程中,必须考虑技术因素发展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高等教育正处于巨大变革的时代,科技革命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重大而深远影响,有的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从外部的技术环境来看,第四次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基因、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全方位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如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人机协同将使部分职业被替代甚至消亡。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教育的“形态”都有可能被改变,高校专业设置与信息技术和就业市场匹配度的断层,有可能引起大面积的结构性失业,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创新潜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中指出要“抓住信息化的潜力,让教育信息化在更加有效地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下,教学交互、可视化操作、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泛在学习和在线教学已成为可能。同时信息技术又会催生新的行业和职业,为新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建立提供土壤。2019年4月,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发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主张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推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以新工科为例,目前已启动实施了新工科建设的“十百万”计划,即推动各地各高校加快构建大数据、智能制造、机器人等十个新兴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100门新工科课程资源库或者在线开放课程,开展面向至少1万名新工科教师的师资培训。
三、“十四五”期间我国高校面临宏观环境的PEST模型绘制
图1 高校外部宏观环境的PEST模型分析图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发展面临着外部机会与威胁同在,自身优势与不足共存的现实,且内外部环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些因素往往会对既定规划和战略产生影响。因此,在规划制定和战略实施过程中都有必要对战略实施效果进行监控,并根据反馈结果和内外部环境分析对发展规划进行及时修订。
“十四五”期间,各校应充分研究分析所处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在PEST外部宏观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SWOT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并最终做出战略选择,通过梳理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明确未来发展的宗旨和目标,积极探索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质资源整合,并根据经济社会、区域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选择适合自身办学体系的发展战略,分步骤稳步实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立足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一流大学!
(作者:龚玉,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