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热点信息 >> 正文
中科大:“顶天立地”建设一流大学
发布时间:2020-09-29    文章录入:gaojiaosuo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0-09-28

“圈内人”看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顶“天”立“地”的高校:在“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天(天文学)”“地(地球物理学)”齐全的高校全国独一无二。然而,顶天立地对于中国科大来说,还有着更深的含义:不仅仰望星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而且脚踏实地,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让创新成果更多走进生产生活,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

一流大学如何顶天立地?顶天立地对一流大学建设提出怎样的要求?近年来,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立足国内重大需求,以“中国特色、科大风格”为建设目标,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稳步提升。

潜心立德树人 培养科技英才

“‘双一流’建设要夯实立德树人的根基!”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人才培养是一所大学的首要任务,也是一所大学攀登一流高峰的内生动力。

怎样落实“为国育才,为国育人”的时代重任?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形成“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课的根本教育目标和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思政“金课”,并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按照“一院一课”建设一批课程思政专业示范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介绍,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继承“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优良传统,全面实施“两段式、三结合、长周期、个性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教育部培养计划和中科院科教资源,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英才教育体系。

被网友称为“海啸级后浪”的中国科大少年班校友曹原今年5月分别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连发两篇论文。两年前,曹原就因一天在《自然》连发两篇有关石墨烯的文章而轰动学术界,被誉为“石墨烯的驾驭者”,荣登《自然》评出的2018年度科学人物榜首。

曹原在中国科大少年班就读期间,被选入“严济慈物理英才班”。“严济慈物理英才班”基于“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物理学,由中国科大与中科院物理所依托科教融合共建,该班在基础课教学中开展自主式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和现代科技前沿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聘请海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并遴选优秀学生赴世界名校交流,构筑起全面、系统的本科生英才培养模式,在学校起到了辐射示范作用。截至2019年7月,严济慈班共有7届327名毕业生,98.47%到国内外高校和中科院所继续深造。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科技英才班,中国科大已建有16个,几乎涵盖了校内所有学科。

执着攻关创新 打造创新平台

“这种药物产生了出色的效果,现已在意大利和世界多地使用,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受益。”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肿瘤中心教授保罗·阿西艾尔多说。今年3月,中国科大利用托珠单抗治疗新冠肺炎重症的治疗方案,列入第七版诊疗方案在全国推广,目前已应用于20多个国家。

在抗击疫情中,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作为国内首家临床研究医院,成立中科院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临床研究平台,打通新冠肺炎防治从科研、临床到转化应用的全链条,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中国科大方案就产生于这一创新平台。

重大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利器”。在合肥大蜀山西侧,一幢形如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说公式“ε=hν”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所在地。今年以来,依托这一重大创新平台,中国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量子安全时间传递的原理性实验验证和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

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批28个项目中,中国科大牵头的14个项目入库,中科院量子创新院名列其中。中科院在“率先行动计划”中大力支持中国科大“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把支持中国科大“双一流”建设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

目前,中国科大牵头组建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参与建设的能源研究院启动运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在纳米科技等方向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处在预研阶段的合肥先进光源,以建设国际最先进、发射度最低、亮度最亮、支撑能力最强的低能区四代光源为目标,紧锣密鼓开展各项物理方案设计、关键技术样机研制等工作,建成后的先进光源将满足我国量子器件、关键材料、化学化工、能源环境、生命健康等前沿研究和产业变革对低能区先进同步辐射光源的需求。

此外,中国科大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科学问题,在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注重搭建各类平台培养创新人才,催生创新性成果。“双一流”建设以来,中国科大加大投入建设公共实验中心,构建一流学科平台,有力地支撑了科研和学科发展,集聚了一批顶尖人才。“十三五”期间,中国科大新增两院院士、万人计划、国家杰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87人(不重复统计),现有各类高层次人才473人,占固定教师总数的36%,比5年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

自然指数年度排名居国内高校第一,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居内地高校第三……近年来,中国科大在多个世界知名大学排行榜中表现优异,排名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和办学声誉在国际主要排行榜稳居国内高校前列。

项目管理 数据“点石成金”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科大科学技术史被评为A+学科,成为全校7个A+学科之一。但就全校而言,科学技术史属于小学科。学校如何在凝聚人才和重点建设项目上发挥更大作用,支撑科学技术史学科稳步向前发展?

学校2018年成立的“双一流”建设项目监理委员会起到了关键作用,监理委通过动态监测和日常监理,提出对学科发展给予重点支持:加强“丝路科技文化遗产研究”项目建设,支持学科从科技史与科技考古角度对丝路科技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探讨历史上科学技术在丝路国家的发展和传播,研究在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两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建议项目把重点放在创建研究平台、建立国际联系以及服务学科发展上。

学校“双一流”建设项目监理委员会提出建议后,科学技术史学科及时启动相关项目,在丝路科技与文明的研究方向迅速形成一支跨专业、跨国界、跨语言的研究队伍,目前在丝路天文学史方面完成了4部有分量的著作,在伊朗东北部前丝路联合科技考古方面取得突破,有望填补该地区史前考古的空白,并拥有该地区考古研究的话语权。

设立“双一流”建设项目监理委员会,是中国科大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一项“创举”。参照中科院大科学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聘请一批有眼界和责任心的资深教授担任监理专家……中国科大“双一流”建设项目监理委员会采取日常监理与专项监理相结合的模式,动态监测各学科和学校整体发展全过程,全方位了解整体建设进展及建设学科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了“双一流”建设项目顺利、高效推进。

打通“数据孤岛”,让数据“点石成金”。在“双一流”建设中,中国科大整合学校人事、教务、科研、资产、财务等系统数据,开发“双一流”信息系统,更好地分析了解“双一流”建设中学校和学科投入、产出动态与成效。在“双一流”信息系统设计中,中国科大重点治理和整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多方面数据,采用可视化技术,多维展现学科建设进程,实现学科建设中的多个应用场景和相关指标梳理。在教育部“双一流”动态监测填报工作中,该系统有力支持了学科和学校的相关数据准备、整合和交互,为学科评估、教育统计及校内绩效考核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也为学校监理委员会更有效的实施动态监测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