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学校政策资料 >> 正文
西安邮电大学“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1-08-05    文章录入:gaojiaosuo    点击:[]

“十四五”是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迈入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是我省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教强省的重要时期,也是我校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高水平邮电大学新的发展阶段。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党的建设引领全面发展,以初心使命推动内涵建设,以“三全育人”凝聚育人合力,以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坚持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质量荣校,大力推动“追赶超越”专项工作,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

1.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取得新成绩。学校强化办学特色,聚焦信息通信业和现代邮政业发展需求,引导传统优势学科在网络空间安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现代邮政等新兴领域交叉融合。新设立了现代邮政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学院,新增了网络空间安全、控制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翻译硕士1个专业学位点。学校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信息与通信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已达到博士学位授权点要求,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5个一级学科上榜。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建设学科,综合水平位列省属高校第一。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2020年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进入全国前3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网络空间安全学科进入全国前50%,通信工程学科首次上榜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学校研究生教育取得新成绩,获批教育部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与西安光机所、电信四所和国家频谱所等多家单位签署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获批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双导师制”试点工作单位。研究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72项,研究生公益社团“爱心青年帮”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打造了西邮公益活动品牌。

2.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本科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红色基因“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依托十余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一百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积极践行“新工科”理念,深入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效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3+1创新教育培养”“校企合作双导师培养”等模式,开设物流管理顺丰班、360网络空间安全特长班,实现了由陕西省政府和国家邮政局共建西邮现代邮政学院和邮政研究院,获批国家邮政局第一批全国邮政行业人才培养基地,现代邮政产业学院获批陕西省首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合作项目,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8个,3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含精品课程)13门,国家教育部新工科项目2项,省级教改项目22项。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特等奖3项;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成了近5000平米的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基地,打造了集创新创业教育和文化、创客空间、项目孵化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空间,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中国创业创新典型示范高校”、全国首批“百城千校”试点院校、“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荣誉称号,打造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西邮品牌。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数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重要科技竞赛中,共获省级以上奖励900余项,获奖学生3600余人次,学校位列2015-2019年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省属高水平大学第5名。在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陕西高校及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评价报告》中,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名。荣获2019中国年度最佳高校“就业最具创新奖”,2020中国年度最佳高校“数字化就业创新奖”,2020年“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学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3.聚焦优秀人才引培,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坚持不拘一格引人才、用人才,从海内外引进了大批国家级和省级高层次人才。已聘请四位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建成了无线通信研究中心、新型半导体器件与材料重点实验室、工业与医疗大数据实验室、西安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柔性电子(先进技术)联合研究院,搭建高层次人才平台,人才聚集效应明显。引进和培养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入选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50余人,其中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入选者8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省级科技新星5人,陕西省特支计划6人,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6人,二三级教授14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三秦学者1人;新增优秀博士300余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了46.3%。选送167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赴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访学研修,组织50名一线骨干教师赴清华大学参加高级研修班。构建高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分两批遴选了13名“西邮学者”,一批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脱颖而出。获批建设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2个。学校基本建成了一支包括双聘院士、国家级人才、省级人才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4.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学校与国际电信联盟(ITU)、亚太电信组织(APT)等国际组织,与IBM、英特尔、思科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运营商,与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制造商,与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与中国邮政速递、顺丰速运等物流快递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2020年,与陕西省人民防空办公室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作为我国在西北地区唯一一所承担亚太电信组织(APT)培训任务的高校,五年来为亚太地区1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电信管理和技术人员42名。与国(境)外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签署校际合作协议12项,举办国际会议6场次。承办了中国与斯洛伐克建交七十周年纪念邮票展等高规格国际交流活动,在国际上发出了响亮的西邮声音。首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6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学生顺利毕业,就业率为96.96%,考研升学率达50%。同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变更招生规模获教育部批准,招生规模从每年100人扩充为120人,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与南京邮电大学签订教育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在脱贫攻坚、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了支持和帮助。联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创建“长安联盟”,秉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启了共建、共享、共赢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新篇章。

5.推动科研对接产业需求,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将科研工作纳入“追赶超越”专项任务,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46项,经费6372.4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95项,经费3467万元。专利申请722件,授权389件,专利转让33件,转让金额542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37篇,出版专著48部。主动适应国家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依托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围绕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与通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互联网公司、物流快递等企业合作科研攻关,促进了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推进保密认证工作,取得国家军工二级保密资质。研制的北斗天线和抗干扰北斗天线系统列装多型号国防设备。电子信息现场勘验技术成果应用于刑事案件侦破,为科技强警和“平安陕西”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两网四库三平台”县级电子政务技术规范“陕西模式”被工信部在全国推广。“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作为全国首家成立的数字经济专业研究机构,开展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研究成果得到省主要领导的批示、表扬。学校连续三年获得“双百工程”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获2019年铜川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买西北、卖全国”的县域电子商务“武功模式”入选国务院扶贫办经典案例,为脱贫攻坚贡献了西邮的智慧和力量。学校“舆情监测与分析中心”连续10年承担了教育部考试中心、陕西省考试管理中心、河南省招办和陕西省部分高校等多家单位的教育舆情监测工作,多次受到教育部领导和有关司局的表扬、表彰。“我在校园”开发团队以网络为阵地,向全国500余所高校免费提供授权码,提供信息平台服务,为我国疫情防控做出了西邮贡献。《西安邮电大学学报》连续9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年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优秀期刊”,入选中国通信学会国内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分级推荐目录C类。

6.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学校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学校不断完善以“一章八制”为基础的现代大学制度,形成了“大学章程-学校基本制度-部门单位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三层次制度体系。坚持校领导班子理论务虚会制度,每学期结合理论学习和改革发展重大课题进行专题研讨。落实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发挥学院的办学主体作用。健全管理体制机制,以内部控制制度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学校办公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引领改革发展,成功召开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绘就了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积极实施党建和思政工作“三个带动”,深入实施党建进学生公寓,打造了西邮党建工作的靓丽品牌,受到中组部、教育部、陕西省委、省委组织部和省委教育工委的充分肯定。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高教系统先进基层党委”“陕西高校双创示范党委”,2个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回顾“十三五”,学校各项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达到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基本要求,学校已迈入建设国内一流高水平邮电大学的新发展阶段。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是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综合考虑国家与地方的发展战略、兄弟院校的竞争态势、学校自身的基础条件进行系统性发展谋划。

(一)自身的优势

1.办学特色优势。作为国家在西北地区布局的唯一一所邮电类行业高校,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秉承“人民邮电为人民”使命,扎根西部培养邮电人才,发挥“电”的优势,保持“邮”的传统,突出邮电特色,形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西邮精神。当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现代邮政业迅猛发展,这为学校注入新活力,提供了广阔舞台,学校具有特色发展的优势。

2.招生就业优势。学校的第一志愿报录比和录取分数始终位于省属普通高校前列,本科与研究生的最低录取分数呈现逐年攀升良好态势。学生毕业大多赴IT业的大型企业工作,具有上手快、能力强、后劲足、薪酬高、口碑好的特点,毕业生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二)自身的劣势

1.学校区位劣势。学校地处西部内陆地区,地域环境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在人才引进、资源获取等方面与东部沿海甚至中部地区高校相比处于劣势。

2.办学基础劣势。学校建校历史虽长,但实际办学历史较短,目前仍处于创业期到发展期过渡阶段。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科学研究还缺乏标志性成果,社会服务的作用还未充分显现。

(三)发展的机遇

1.中省宏观战略机遇。国家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网络强国、邮政强国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新时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陕西省相应提出建成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加快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建设等发展战略;积极建设环大学创新经济圈,加快打造西部创新高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布局建设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基地,推广智能制造等“互联网+”新模式;加强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应用等新增长点。这些都为我校发挥信息科学技术特色优势,对接中省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2.高等教育发展机遇。国家围绕教育强国,提出“双一流”和“双万”建设计划,作出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空间战略布局。陕西围绕教育强省,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高校内引外联,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通过竞争性建设与动态化管理鼓励高校争先发展。当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需求整体旺盛、形式灵活,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成为新常态。作为具有行业背景和鲜明特色的西部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形势与中省政策导向为学校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四)面临的挑战

1.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挑战。面对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等教育的角色与功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要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要满足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重大变革,这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

2.同行及同类高校快速发展的挑战。国内其他电子信息类高校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有深厚积淀,近年来基于国家“双一流”建设项目,受到所在省市的支持,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我校与这些高校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同时,当前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我省的部属高水平大学及省属理工类大学都在积极建设和发展电子信息类学科,我校面临很强的竞争压力。

“十四五”期间,学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发挥优势规避劣势、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同时应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是学校发展理念、战略目标、重点任务等顶层设计的落实机制有待完善;二是学科体系整体架构、学科方向凝练、学科团队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缺乏标志性成果,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发挥还不够;三是学校自身发展与产业发展融合还不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四是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总量较少,办学资源效益评价机制有待改进。

三、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与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纲领性文件为指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教育“四为”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锚定国内一流高水平邮电大学建设目标,服务新时代中省重大发展战略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勇担新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责任,坚持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质量荣校,努力建一流学科,办一流专业,创一流大学,推动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定位与目标

(一)办学定位

1.办学类型

教学研究型大学。

2.发展目标

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邮电大学。

3.办学层次

涵盖博士、硕士、学士完整教育层次,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拓展继续教育。

4.学科结构

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工、管、理、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

5.服务面向

立足陕西,面向行业,服务西部,辐射全国。

6.人才培养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发展目标

1.学校愿景

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邮电大学。

2.“十四五”发展目标

“十四五”末,建成陕西省一流大学。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4个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争取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争1个学科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20%,3-5个学科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50%,1-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9-10个专业建成“国家一流专业”。

3.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二〇三五年,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邮电大学。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2-3学科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20%,2个以上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若干专业进入全国前10%。

五、建设任务

(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1.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意识形态,领导改革发展,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学校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校党委研究决定学校发展战略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度,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强化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健全监督制度,增强监督治理效能,提高学校党建工作质量。

2.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学校党委应当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统一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发挥行政系统、群团组织、学术组织和广大教职工的作用,共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对师生员工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全过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学科与专业

1.学科建设。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服务产业及区域发展需求,学科建设对接产业发展,支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建立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构建“高峰、高原、支撑、培育”学科体系,以高峰学科为特色,以高原学科为优势,以支撑学科为基础,以培育学科为新的增长点。

1)高峰学科建设目标是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前20%,若干学科方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高原学科建设目标是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前50%,若干学科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支撑学科建设目标是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前70%,若干特色学科方向达到区域或省内一流水平;培育学科建设目标是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围绕新兴技术领域以及国家新设立的“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点培育潜在增长点。

2)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15个左右,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达到14个左右。建成1-2个与产业行业紧密融合,具有若干标志性成果、起到引领作用的优势学科。争取1个学科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20%,3-5个学科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50%,1-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

2.专业建设。围绕一流专业建设目标,服务产业与社会需要,结合学校实际保持合理专业数量,构建梯度化专业建设体系,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

1)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卓越科技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加强新工科建设,支持新文科建设,前瞻性设立新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依托电子信息及现代邮政业等行业进行专业优化整合,构建若干优势特色专业群。

2)支持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发展,新增6-7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深入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工作,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累计数量达到7-9个。

3.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扩大二级学院自主权,理顺学校与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权责关系,完善学科专业带头人负责制,建立以学科专业功能任务和建设成效为依据的资源分配制度,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科专业设定差异化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实现资源配置的动态调整。

(三)科学研究

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坚持科学研究服务中省战略,服务地方与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管理机制,加强与政府、兄弟院校、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力度,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军民融合。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围绕“四个面向”,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集成电路、网络空间安全、刑侦图像处理、5G/6G通信、光与无线融合通信、电子信息材料、现代邮政、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等领域,聚焦问题,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交叉融合,调动校内外资源,形成重大、重点项目及成果策划的联动机制。围绕国家级项目、国家级平台、国家奖和省部级一等奖,建立精准、详实的工作任务“清单”,梳理和细化校内优势学科、团队及教师“清单”,促进“两张清单”融合匹配。在国家级项目和国家奖培育、申报及评审各个环节,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为院系和教师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支持,力争获得标志性科研成果。

1.科研项目。设立重大、重点专项项目培育基金,加大重大、重点项目的培育、申报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社科基金委、国家军工部门、省部级部门委托的重大、重点研发项目或课题8-1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0项以上,各类纵向科研到款经费累计超过1.5亿元。

2.科研平台与团队。设立扶持平台与团队建设的专项基金,建立平台与科研团队相结合的一体化科研条件支持模式,形成学校-院系(平台)-团队三级科研组织模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在人事聘用、专职科研人员岗位设置、职称晋升、聘期考核、科研启动经费管理等方面创新管理机制。新增5-8个省级以上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新增3-5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团队。

3.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积极参与并力争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3项、主持或主要参与获得省部级(含一级学会)科技成果(含社科)一等奖3-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篇以上,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500项以上。

4.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大成果转化保障与激励力度,探索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让新机制,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益分配体系。组建行政管理服务团队、职业经理人团队、理论研究软科学团队三支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队伍;构建高技术、地方、军民三个技术转移通道,破解成果转化难题;打造包含研发平台、众创空间、孵化平台、转化基金和成果推广平台的“五位一体”全链条转化模式;设立微种子基金,引进成果转化咨询服务机构;探索知识产权改革,推进知识产权贯标,提高知识产权价值,打通知识产权从创造到转化的通道,构建校企合作和技术转移新生态。承担支撑行业企业发展、服务社会项目2000项以上,横向科研经费累计3亿元以上。

(四)队伍建设

1.教师队伍建设。依据学校定位与目标,围绕学科专业建设体系总体要求,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架构。

1)教师规模、层次与结构。教师队伍人数净增170人左右,校内专任教师总数1260人左右,按在校生20000人规模计算生师比达到16:1以下;构建以院士等国家级人才为首席科学家,二三级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博士为骨干的“金字塔”型人才梯队;新建1-3个由院士牵头的研究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60名左右、优秀博士200名左右,引进和培育省级以上人才项目获得者10-15名;优化专任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45%以上,其中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博士授权培育学科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力争达到50%。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较“十三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部分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博士授权及培育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力争达到65%以上。整合、优化配置现有学科专业教师资源,做强优势学科,扶持特色学科,培育潜力学科,做好停、转专业师资的转型工作。推进骨干教师队伍年轻化,特别是40岁以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2)教师引培与考评。坚持“外引内培,引培结合”原则,健全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拓展教师进修、培训渠道。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探索实行学分管理,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强化教师发展中心职能,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开展岗前和在岗专业科目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推进学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中青年教师国内外攻读学位、合作研究、挂职锻炼、企业实践制度;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在教师工作量核定方面,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情况计入工作量。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行按岗聘任,专业技术人员绩效按所聘任的岗位确定,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教学质量评价考核一票否决制。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实施辅导员能力提升计划,打通辅导员职称职务双线晋升通道,按照中省要求配齐辅导员,完善辅导员工作测评考核制度。

2.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促进人岗相适,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选优配强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做好管理干部梯队建设。

1)优化干部总量与结构。专职管理干部岗位数不超过教职工总数的19%,其中,处级干部岗位数不超过专职管理干部总数的35%。机关各职能部门、校群团组织一般配备1至2名处级干部,少数工作面宽、任务量大的部门可配备3至4名;各教学单位一般配备3至5名处级干部,其中有学生的学院原则上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至少配备1至2名专职组织员,加强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2)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实施干部理想信念强化工程、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年轻干部成长工程等三项工程。学校每年至少组织1期干部党性教育培训班,5年内实现学校处科级干部培训全覆盖。进行干部能力提升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业务培训、知识培训等方面。鼓励干部在职攻读学位,逐步提高干部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的比例。

3)加强对年轻干部、女性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每年选派5至10名年轻干部、女性干部和党外干部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国内知名高校挂职、借调或参加驻村扶贫锻炼;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年轻干部、女性干部、党外干部到多个岗位任职,增加工作经验,丰富工作阅历;有层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女性干部、党外干部进行培养,优化学校干部队伍结构;定期对学校二级部门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运行状况、存在问题等进行深入研判,增强长远规划意识。在完成处科级干部聘任的基础上,滚动调整干部,探索建立年轻干部、女性干部、党外干部优秀干部库。优先选聘40周岁以下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到干部队伍,逐步形成以40至45岁干部为主体、老中青分布合理的梯次配备。

4)完善干部选拔机制。完善常态化干部选任和考评机制,完善公开招聘干部机制,推进学校部分岗位干部在校内外公开招聘。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三项机制”的落实和应用,激励保护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及时调整失职懈怠、工作滞后的干部,完善干部转岗、能上能下制度。

3.服务保障队伍建设。以学校现有服务保障管理人员为骨干,通过第三方劳务派遣、业务外包、购买服务三种途径弥补服务保障队伍数量不足,建立“管办分离、购买服务,分项管理、逐项考核,服务为先、保障有力”的服务保障运行机制。对后勤、保卫、卫生等特殊岗位,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实行管办分离,用购买优质服务来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五)学生工作

1.学生规模。本科生规模基本不变,适度增加研究生规模。到“十四五”末,在校本科生数量为16000人左右,研究生数量为4000人左右,在校生总规模为20000人左右。

2.招生就业。创新招生、就业宣传信息化手段,科学编制招生计划,继续保持并稳步提高我校招生质量。完善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机制,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推进全员参与就业工作,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达到20%以上,逐步提高毕业生出国(境)留学率。

3.学生管理。加强学校党委对学生工作的领导,健全学生组织思政工作体系。深化和完善“六位一体”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按要求配备专业教师,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预警干预工作机制。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探索建立“学生公寓成长思政工作坊”。健全资助认定工作机制,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

(六)人才培养

坚持学校的本质职能,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发展素质教育,严格学业标准,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深入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把国家安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育教学。

1.本科教育。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一流本科。

1)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充分体现“课程思政”元素,将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创新思想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和教育实践中。建设课程思政研究示范中心,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2)完成百门“金课”建设任务。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3-5门,省级一流课程10-15门,校级一流课程60-80门。形成引领示范作用强,学生受益面大,社会影响显著的百门金课建设团队。围绕金课建设,实施“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出版计划”,出版一批优秀教材,获得省级优秀教材4-6部,力争国家级优秀教材实现突破。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行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实施教师“专创”融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加大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支持建设100名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扩充“双创”课程数量,提升质量。优化建设8-10门结构合理、实施高效、覆盖面广的创新创业课程。实施学科竞赛管理优化改进工程,推进“一院一赛”竞赛管理模式,加强重点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完善“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系统”,实现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全流程线上管理。力争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银奖以上奖励。

4)落实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方案。围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按照“金专-金师-金课-优秀教材-创新课堂”链条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三级认证、课程评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将质量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师生共同价值和自觉行为。

5)重点培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围绕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基地及省级示范性现代邮政产业学院等教学改革项目,深入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加大教学成果培育力度,鼓励跨校合作教学改革,实施“百次教学报告宣传计划”“百篇教学改革论文计划”,提升教学改革成果的影响力,力争我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2项。

2.研究生教育。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适度扩大研究生规模。

1)强化分类培养。注重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推动科教融合,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推动产教融合,完善以提升综合素质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2)深化教育改革。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从思政教育体系、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课程教材建设、学位论文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导师指导能力、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力争培育研究生精品课程30门,出版研究生精品教材10本左右,获得省级及以上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6-10项,获批全国工程教指委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3)完善学位点管理。优先支持信息与通信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国家发展急需学位点,重点支持光学工程、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特色学位点,全力支持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新兴学位点,扶持软件工程、物理学、工商管理等学位点,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授权点,适时开展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

4)提升培养质量。树立优良的教风和学风,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组织开展各类学术报告、讲座等学术活动,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加大研究生国外访学支持力度。加强研究生教学和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充分发挥奖助学金的激励和导向作用。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300篇以上,全国研究生学科竞赛省级一等奖及以上获奖数达到200项以上。

3.留学生教育。建立来华留学生管理相关制度,设立国际化教学及来华留学教育管理服务专门机构,负责质量体系建设和过程监管。加大对开展留学生教育学院的支持力度,加强英文授课师资团队建设,将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纳入学校一流课程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在开展留学生教育的专业建立完备的核心课程全英文授课体系。力争2022年起招收来华留学生,到2025年力争留学生规模达100人左右。改建或增建留学生公寓,完善其他开展留学生教育所需的配套设施。

4.继续教育。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拓展学历继续教育,强化社会培训服务。加强函授站点建设与管理,开拓生源市场。加强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建设,专业设置体现学校的行业特色,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运用“互联网+教育”实现高等函授教育模式转型发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和通信、邮政行业发展趋势,与大型企业建立广泛合作关系,开发满足业内企业不同层次需求的培训项目,整合师资资源,适应非学历培训业务市场化竞争机制要求,增加学校收入,提高学校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

(七)校园建设

1.校园基本建设。完成“校园总体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发挥学校基本建设专项规划导向作用,优化雁塔、长安两校区布局,完善校舍功能结构,打造人文、绿色、生态、智慧的现代化校园。与西安城市规划有机衔接,呼应我省环大学经济圈建设等发展战略,促进校内外功能有机融合,形成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服务优势学科专业发展,积极谋划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纳入省属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储备库。

1)长安校区:作为主干学科本科学生和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办学场所。“十四五”期间计划启动“信息科技大厦”等新建项目,进一步完善校区道路管网、绿化等项目建设,建设配套的师生生活服务设施,丰富并优化停车区域。

2)雁塔校区: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作为经管类学科专业办学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十四五”期间完成雁塔校区综合实验楼建设,做好扩充停车区域的长远规划设计,为根本解决雁塔校区停车难问题奠定基础。

3)师生生活区:完善和加强各生活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绿化、美化工作;改善师生校内就医条件,将校卫生所升级为校医院门诊部。

2.校园信息化建设。以智慧校园为目标,完成基础平台及典型示范应用的建设,推进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学校现代化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

1)完成智能化校园的基础平台及典型示范应用的建设,包括支持5G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基于数据整合的校园“一网通办”服务系统和智慧教学系统平台建设。实现校园区域的WIFI全覆盖,无线网络主干带宽达到万兆,与有线网络互联带宽大于4万兆。无线网覆盖建筑数≥35栋,办公教学区主要建筑室内覆盖率≥80%,无线网络接入点数超过5000个。建设≥12颗CPU计算能力,内存≥2T,存储裸容量≥100T的基础网络数据虚拟化平台,为基础业务系统提供资源支撑和数据存储。建设统一入口“一网通办”服务门户平台,推动跨学校、跨部门、跨系统业务协同,支持学校数≥5个,支持各类系统≥100个。建设基于一站式服务模式的业务数据中台,支持全校所有数据的汇集处理、整理分类和存储,并发处理能力≥10000次。建设智慧教学平台、评教系统、安全教学、教师发展平台。加强智慧教室建设,学校智慧教室占比达到80%以上。
    2)推进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包括:组织机构、制度建设、数据治理、网络治理和安全治理等。完善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建设学校信息化建设组织保障体系;完善学校信息化推进的制度体系,形成信息化人员管理、数据资产、工作流程和信息安全等的考核评价机制;推进对数据资产的收集、清洗、归类和整理工作,强化对数据的共享、分析的有效管控;推动对学校网络资源的整合和管控,实现网络资源的责权利合理分配和有序使用;提升信息安全治理能力,不断完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和舆情监控技术体系,提早发现各类信息安全隐患,杜绝网络安全事件发生。

3.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特色鲜明国内一流高水平邮电大学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优秀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秉承校训和西邮精神,弘扬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积极拓展文化素质教育领域,不断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促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打造一批校、院两级文化活动品牌。积极探索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路径,加强数字化文献建设,充分发挥图书馆、校史馆、通信博物馆、邮政长廊等文化场所的育人功能。注重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官方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建设,积极创建省级教育系统“文明校园”。促进高水平竞技运动和多层次群体活动的有效结合,引导师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巩固平安校园创建成果,推动学校平安校园建设迈上新台阶。

2)科学设计校园绿化园艺和人文景观。注重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完善学校VI形象设计工作,通过建筑立面造型、内饰等部分体现适合学校的文化属性,同时局部点缀体现学校、院系特色的符号。在校园不同位置设置雕塑,室内走廊等公共部分张贴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体现师生的文化品味与人文追求。

(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推进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修订完善“一章八制”基本制度,制订实施《西安邮电大学规章制度制定办法》,全方位开展规章制度“废、改、立、留”工作,完善以“一章八制”为核心、校级其他制度为支撑、校内各部门规则流程为基础的现代大学治理制度体系;编制《西安邮电大学制度汇编》,巩固制度建设成果。

2.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学校层面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完善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学院层面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学院党委(党总支)政治功能,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推进落实“放管服”改革,合理划分学校、机关、院系的权责边界。优化教学与管理部门设置,科学核算各部门、各单位人员编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构建更加科学的薪酬体系。持续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院为实体、一院一策”改革试点,突出学院在学校内部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3.完善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完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学校重大决策的民主协商机制,拓宽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和方式。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外人士参政议政作用;大力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完善考核、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整合纪检、监察、审计机构的力量,做到各种监督机制协调联动,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4.建立社会参与学校治理机制。完善社会评价、社会监督、社会参与学校治理体制机制,构建学校社会声誉考核评价体系,推动社会参与学校治理常态化,持续提升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九)开放办学

1.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我省环大学创新经济圈、未来创新研究院等建设发展计划,把握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方向,积极与地方政府及重要企业合作,服务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加强与各类国际学术组织,国(境)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参与、组织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积极利用“大学联盟”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学校实力;建立科学有效的校友工作机制,密切与海内外校友联系,提升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发挥校友资源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育良好的校友文化。筹建教育发展基金会,加强学校与海内外各界的联系,接受社会捐赠,用于改善学校教学科研和基础设施,奖励和资助师生,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2.国际化办学。打造国际化师资,学校博士点培育学科均有海外知名教授深度参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专任教师具有6个月及以上境外研修或工作经历(含线上)比例达10%,加大聘用长短期专业类外籍专家力度;打造国际化平台,通过项目合作、学者互派、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式,打造高水准的科研合作及学术交流平台,省部级国际合作基地达到3个,省部级及以上国际合作项目10项。在校学生平均每年参加各类境内外学习交流项目(含线上)110人次。力争新增本科生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力争中外合作办学规模达550人,引进外方优质课程资源20门。

(十)资源保障

1.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利用好学校的经营性资产,做到保值增值。同时,努力构建多元化的筹资机制,争取更多社会资金,多渠道增加学校收入。力争到“十四五”末,学校年度总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经费保障。

2.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建立资源投入、产出核算体系,资源配置项目任务和成果相匹配,对资源配置动态调整。按照非均衡发展原则,支持学校重点、优先发展的领域与项目,统筹考虑其他方面。制定更科学的资源分配的规则,强化审计工作,健全问责机制。对各二级单位收入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完善二级单位创收收入分配政策。

3.完善国有资产统计管理体系。资产及房产数据实行动态化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多维度链接体系,确保固定资产托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出入库流程规范化、智能化,协调并对接上下游财务、教务等相关部门系统进行系统整合对接,实现一体化网上入库办公,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对接。量化国有资产的投入效能,实现资产的效益和价值最大化。

六、组织实施

(一)实施保障

1.经费保障。根据发展任务的内容与进度科学核算所需经费,考虑学校财力状况,按照轻重缓急程度,合理安排资金支持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组织保障。成立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总体协调推动规划的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的日常工作。

3.机制保障。编制《西安邮电大学“十四五”规划指标及任务分解表》,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进行年度细分,纳入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年度任务,落实工作责任,进行年度监测评估,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二)评估调整

跟踪规划实施过程,把握外部政策及环境变化,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交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科学研判,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规划目标任务进行动态修订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