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国外高教 >> 正文
高等教育如何应对生源危机——以美国和日本为例
发布时间:2013-12-25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教育与经济》  2013年第3期

摘 要:美国、日本的高等教育先后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经历了少子化时代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的压力。为此,美国积极开拓“非传统”生源市场,构建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调整教育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完善政府资助体系,成功化解高校生源危机。而日本没有针对适龄人口下降控制大学数量增长,同时没有切实建立新型的生源市场,陷入私立大学倒闭危机。我国已处于少子化时代,高等学校必须在适龄人口变化中主动求变,多方面化解生源危机,全面提高质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深层次改革。

关键词:少子化;生源危机;终身教育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迅速陷入人口生育低谷,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因出生高峰期的终结而急剧下降。少子化时代到来,高等教育生源危机日益凸显,许多实力较差、特色不够鲜明、教学质量欠佳的高等院校和专业将面临关门停办的处境,这将成为未来若干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现象。美国、日本的高等教育先后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经历了少子化时代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的压力。美日等国高等教育在少子化时代的改革举措为我国高等教育应对少子化时代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美国高等教育生源困境及应对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受战后婴儿出生高潮的影响,美国人口激增,与此相应经济繁荣、民主化要求刺激美国高等教育掀起规模扩张的浪潮。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纳善·普希金甚至将这一时期称之为“美国高等教育最幸运的时期”,全美高校数量和学生规模日益扩大。

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美国妇女生育率的下降,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青年大量减少。同时由于“石油危机”和经济滞胀等影响,劳动力市场饱和,就业愈加困难。美国高等教育从发展的“黄金时代”步入“冰河时期”,面临巨大的压力。

(一)美国“少子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高等学校的生源以18~21岁适龄青年为主。适龄人口数量与需求一旦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960~1975年之间是美国历史上出生率下降最严重的时期。这一时期,全美国人口出生率下降15%,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衰退时期人口出生率下降比率的2倍。1980年,美国18-21岁年龄段上大学的年轻人数量达到高峰,为1738.7万人,适龄人口攀升至最高点后开始下降并急剧减少。从1980~1994年的14年间,美国18~21岁人口的数量约减少了327万人。并且18-21岁年龄段人口结构构成发生很大的变化,白人生源逐渐下降。黑人学生不断增加,亚裔学生、少数民族以及欧洲西班牙学生人数逐年攀升,适龄人口在社会等级、民族背景和学术旨趣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差异。

适龄生源急剧减少造成美国高校本科工程教育入学人数从1992年开始逐年下降约1万人,美国工程本科教育面临严峻的生源困境,突出表现在信息电气科学、航空航天工程、工业和机械工程方面。在生源危机的严峻压力下,1969~1975年美国132所高校被迫关闭,其中104所为私立院校。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结构变动、联邦政府财政教育预算削减,无论各种规模的公、私立大学及学院都潜伏着深刻的经济危机,上百所学院和一些州立大学面临破产的命运。

(二)美国高校化解生源危机对策

美国政府和高校管理者重视开源节流,注重挖掘潜力,提高效益,寻求更多资助并积极扩大生源市场,成功化解适龄人口锐减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保持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

1、拓展“非传统”生源,顺应终身教育思潮。

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的直接影响是高等院校传统生源的存量将会减少。为了遏止传统生源数量下降,造成高等教育萎缩,美国大学积极拓展“非传统”学生和“新型”学生,将生源延伸至青春后期的全体社会成员,成年大学生急剧增加,学生年龄结构呈高龄化趋势。1970-1992年美国高校中25岁以上大学生的比例由27.8%猛增63.8%,1982年全美所有在读大学生中,有14%的人年龄在36岁或以上。

大学“非传统”学生的增加使得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生源结构多元化,学生年龄结构大龄化趋势明显加快,同时切合终生学习的发展趋势。

为了适应“大龄化”学生的特性和不同的入学方式,美国高校重构其教育服务模式,提供灵活的教育管理制度,允许学生有追求其教育目标的自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高等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部分时间制教育。1980年美国高等教育1200万注册的学生中41.3%是非全日制学生,1987年非全日制生源比例升至47.5%。

部分时间制的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挥体制优势,拓展生源市场,适应各类大学生群体消费顾客特性,增强成年大学生选择性。

2、调整教育结构,而向市场需求。

1983年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提出的《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标志美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入稳定和调整时期,美联邦政府开始转向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提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恰逢新公共管理浪潮正在美国大行其道,以及美国院校兴起“职业教育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推崇市场逻辑,联邦政府和高校致力于调整高等教育层次与科类结构,压缩传统学术性专业和课程,凸显职业和实践导向,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改变原有的学术性的文理专业,相继选择职业性、预科性的培训项目,不断适应社会和就业市场需求变化。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职业院校与研究型大学中职业教育项目之间的清晰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协会”通过对15000名成年学习者调查之后发现,成年大学生返回学校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学习能够引起事实上或期望的结果。基于此,社区学院面对传统生源的减少积极改变了学校的办学模式及教育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化贴近时间需求,入学门槛极低且学费低廉,招生对象无年龄和学历限制,提供各种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种教学,直接服务于社区和学生的需要。1992年,全美社区学院总数为1236所(公立1082所,私立154所),约占美国3601所高等院校的1/4,注册学生总数5485512人,约占大学生总数的40%,生源平均年龄约为30岁,其中,28~30岁年龄段的学生占主体。全美社区学院25~64岁年龄段的成人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达到41%。

当传统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时,美国社区学院不但生源没有萎缩,而且扮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主力军的角色。1950年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14.3%,1971年上升到35.3%,截至1996年底,已达55.2%,是当时高等教育入学率唯一超过50%的国家,彻底摆脱了等教育规模受制于人口高峰起伏的制约,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学习型社会构建的进程。

3、完善联邦政府资助体系,激励生源入学积极性

美国联邦政府实施社会化运作特点的资助体系和奖励政策,降低大规模社会生源就学的标准,拓宽了入学渠道。1972年,联邦政府修正后的《高等教育法》实施著名的大学生助学项目——佩尔助学金。该法案使受政府资助高校数量和学生人数急剧增长,扩大就学市场,刺激了成年大学生生源入学的积极性。

美联邦政府教育部实施“课税抵免”政策,资助重返大学提高工作技能的成年人,以及高年级大学生、在校研究生等生源群体,该法案强调每个家庭缴纳5000美元的学费之后将得到20%课税抵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低收入成年大学生研修费用,联邦政府资助体系不仅使传统大学生受益,而且鼓励成年大学生积极参加高等教育课程学习。

美国斯坦特曼教授认为生源危机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具有不断自我调节内生长机制能力以满足社会不同需要。这种内生能力主要表现为:首先,通过高校教学和管理整体改革,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目标、学习方式、速度和能力,扩大了可供学习者进行选择的范围;其次,各高校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资金来源、教学水平和学生状况来确定自己的任务和活动,使学生能够对来自极为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各种压力做出回应。

在美联邦政府诸多政策调适下,美国高校呈现类型多样化、功能多样化、资金来源多样化、学位结构多样化、学生群体多样化,从而彻底走出了适龄人口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怪圈,不仅保证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而且使美国的高等教育顺利地融入了终身教育体系。

二、日本高等教育“少子化”危机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逐渐进入少子化时代。日本文部省统计,1992年,日本18岁人口达到205万人,为历史最顶峰。随之,逐年下降,2000年缩减至146万人,至2012年18岁大学适龄人口缩减至119万人。根据2002年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发布未来人口预测表明,2032年18岁适龄人口将低于100万人。在1992~2012年20年间,18岁大学适龄人口骤降42%。据统计,日本18岁人口占各类大学新生比重达90%以上。传统生源减少,造成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财政危机。

(一)日本私立大学倒闭危机

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政府受教育自由化思想影响,对大学规模发展采取了宽松放任的政策,在学校规划、高校专业审批、招生规模、课程与教学以及教师资格等方面实施了弹性化政策,大幅度降低大学设置基准。日本文部省更放任原则,于此政策激励下,日本大学从1955年的228所发展到2005年的726所,私立大学增加了431所。日本大学数量急剧增长,私立高等学校规模迅速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没有及时针对适龄人口下降采取控制大学数量增长的措施,而是基本上任其自由增长。日本著名教育学者天野郁夫批评日本文部省为了追求大学较高的录取率,实施放任高校规模扩张的宽松政策,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容忍了量的扩大。

随着日本“少子化”问题的日趋严和适龄人口的减少,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现象。2007年,日本高中毕业生与大学招生人数基本相当,日本高中毕业生提前进入了“全入时代”。而18岁人口的骤减,会因生源不足而在财政方面给私立高校运营带来致命的打击。高校展开争夺生源大战,尤其是私立大学面临着生源危机甚至濒临破产的边缘,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昔日辉煌已不再,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期。

目前,日本全国约500所四年制私立大学,其中20%濒临破产危机。同时,私立大学赤字法人也不断增加。在四年制私立大学中无法达到额定招生生源,1989年仅有4%,1999年则激增到30%。日本文部省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短期大学的数量变化尤为明显,在1995年达到了顶峰,之后逐年减少。日本短期大学的数量从1996年的598所减少至2008年的417所,在校学生总数从47.3万人减到17.2万人。在1990~2005年期间,日本短期大学新生注册人数从235195人减少至99431人,锐减57%。2008年,47.1%的私立大学及67.5%的学院均无法招收到由国家核定的满额注册人数,更有超过一半的私立大学为避免招不到学生导致经营亏损,采用没有条件限制的开放式入学来招生。日本私立大学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转折,陷入了严重的经营危机。

(二)日本政府和高校应对生源短缺措施

首先,以“大学教育个性化,管理运营活性化,教育结构高度化”为重心,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大学竞争力。日本政府加强对大学改组和合并,更新旧的院系结构,以跨学科研究为重心开展地方服务和社会服务。通过高校的融合,提高了大学的竞争实力,为提升教育质量起到了保障。“少子化”大学生源呈现复杂性,日本政府督促办学机构类型多样化,尤以私立大学明显。为适应多样化需求,私立大学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体现灵活性,开设了夜间授课、周末授课、卫星大学、远程教学等。为使公私立大学办学特色更加明显,文部省选择特定的大学和短期大学,于2003年开始实施《特色大学的援助计划》,促进教育弹性化和大学特色化,适应少子化时代变革。

其次,扩大海外生源,大力推行高等教育国际化。鉴于少子化导致的生源严重不足问题,仅靠日本本国生源无法达到招生指标,必须依靠外国留学生来填补生源空缺,为此日本政府积极拓展海外留学生市场,各大学相继派出专门招生人员到他国招收留学生。通过教育改革,接轨国际市场,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2008年,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规划雄心勃勃的“30万留学生国家教育战略”,预期日本海外留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从2007年的3.3%达到2020年的10%以上,这一举措将会极大地缓解日本高校的生源荒问题。

再次,改变终身雇佣制,各高校极力招募社会成人大龄生源。当代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工作岗位不断更新和淘汰,日本终身雇佣制已无法适应时代变革,企业和公司员工迫切希望重新返校以更新知识和技能,基于此日本许多私立高校通过强化企业员工在职进修来弥补适龄生源不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提高高校社会影响力。

(三)日本化解高校生源危机存在的若干问题

长期以来,日本高等教育体制存在划一性、僵硬性、闭锁性等积弊,高等教育类型单一和特色化不够,尚未建立适应人口结构变动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办学机制,依然以传统的适龄人口为主要生源。

在1992年18岁人口高峰期,日本政府为了维持高升学率决定扩大大学招生规模,招生数量增加了一倍,但之后日本适龄人口急剧降低,为此日本大学审议会先后提出了控制新增设大学的原则。但是文部省从自由放宽的立场出发,消极对待缩减大学调整的政策建议,结果日本大量短期大学改组转换升格为4年制的大学。

应该看到,面对适龄人口减少,日本尚未真正建立起新型的生源市场。而且日本私立大学在举办过程中,淡忘育才目标与社会责任,在私欲的驱使下盲目地追求利益,急功近利。面临日益萎缩的传统生源市场,“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是日本部分大学尤其是私立短期大学激烈竞争的一个基本特征,而且尚无真正缓和的迹象。

三、结论与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公立高等教育一直处于“卖方市场”地位,极少感受到生源竞争压力。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大幅度下降将会影响到我国不同类型高等院校。重点高校凭借雄厚的教育资源优势,已具备良好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声望,在生源的争夺中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处于高等教育系统中间层次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处于底层的民办院校、高职高专面临极为严峻的生源竞争。例如2011年高考录取,山东省高校生源缺口由2010年的2万多人增加到4万多人,缺口基本上来自民办高校和高职高专。一面是适龄人口持续减少,另一面是高等学校持续扩招,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生源危机的时代。

首先,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应突破传统适龄人口束缚,面向社会不同年龄群体开放办学,开拓留学生、家庭妇女、高龄者等非传统生源渠道。积极主动地开发教育市场中潜在的新生源,特别是我国处于城镇化关键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每年达800万人,高职院校应以此为机遇,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提供技能培训,不断开拓新的生源市场。

其次,高等院校应树立以质量为核心,以多元化为出路,以特色为关键的发展理念,主动转型。适龄人口低峰的到来,迫使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走向质量提升,地方普通高校必须定位准确,摈弃外延扩张思路,紧抓内涵建设,苦练内功,及时掌握社会动脉及市场需求,改革办学模式及教育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再次,改革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满足不同层次生源需求。少子化时代高等教育生源需求呈现多样化,必须倡导个体本位的培养模式,设置人性化的特色课程,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制度,适应大学生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学习环境,增强不同类型生源群体的选择性。

【作者简介:张济洲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