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大学文化 >> 正文
视学生发展为本 铸大学文化之魂
发布时间:2010-12-23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2010年第10期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对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主导。如何真正在弄清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来找到强有力的抓手,提出可奏效的建议,为我们大学更好的育人、提升文化涵养和品位承载使命,是大家多次研讨并高度关注的时代主题。近日,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办的“大学文化建设”研讨会,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代表、高等院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上述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旨在为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一、融成共识:文化建设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并不仅是一种物质实体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正所谓“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作为创造知识、传播文化、引领风尚的主阵地和辐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赵沁平一直对大学文化颇有研究,他认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大学的重要功能,同时大学作为社会的文化高地,其特有的文化在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同时,也在通过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和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的沉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科学民主创新的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办学特色和学术传统,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至今有10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学的文化建设相对于校园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来说,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可以说现在大学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大学文化的问题。因此,在新世纪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当代中国,大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在谈我国大学文化时,认为它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综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既有西方文化的普遍性,又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的特殊性。并认为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至少应具备五个方面的特点:学术自由;包容与批判兼具;科学与人文并重;传统与创新协调;胸怀天下。在他看来,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应该是走在时代进步的前沿、勇于变革的文化,是传承优良传统、并充满创新精神的文化;要让学生和教师融入社会,以高度的责任感自觉承担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追求卓越、服务人民,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实现人生价值。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中科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剖析,在大学里把文化看作是灵魂,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和大学基本使命相关。这个“育人”文化本身就是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基本体现,而文化本身就是人的文化,所以在育人的过程中,抓文化这个问题和大学的基本使命相关。二是和大学的基本性质相关。大学虽然是教育机构,从根本上讲还是文化机构,是培养文化人的重要场所。三是和文化的功能相关,它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协调、调节、渗透等功能,通过文化渗透到大学的方方面面,最后成就“大象无形”。四是符合时代的要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价值的取向也多元化、呈现多样性,要充分发挥每一个群体、每个个体的作用,在碰到价值冲突时怎么调节?这就必须通过文化来起作用。他还结合在中科院任职时的经历,对文化的非凡功能打了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叫做“三流的研究所是人管人,气死人;二流的研究所是法管人,累死人;一流的研究所是文(化)管人,‘闲’死人”,意味着通过文化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文化是大学之魂,时代呼唤有灵魂的大学。“文化是大学之魂”应深深地蕴涵在“育人是大学之本”和“科学是大学之根”之中,是大学赖以坚守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的根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副司长、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顾问王冀生提出了“育人为本,科学为根,文化为魂”的三位一体的大学哲学观,激发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他强调应当把“育人”作为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倡导坚持科学理性和哲学智慧构建大学文化的理论体系,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永恒主题,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生态环境。这对于大学办学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应当与时俱进,持之以恒。

二、深省问题:行政化、功利化、平庸化等现象对大学文化的污染

高校的官本位意识,严重制约了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也使得我们大学文化品位受到削弱。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王晓秋指出,大学现在存有的四大弊端,都与大学文化紧密联系。一是行政化。大学办得像机关、衙门,当然它的本质还是一种官本位的文化思想在作怪。后果是大学没有充分的自主办学权,教师就没有充分的教学研究的主动权。二是功利化。大学急功近利,追求论文的数量,排行榜的名次,追求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甚至什么事都和钱挂钩,以至于自身的浮躁、腐败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趋同化。大家都追求“高、大、全”,热衷于升格、改名、升博,缺少本校的定位特色和优势,所以办的结果是“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四是平庸化。缺少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开拓精神,满足于通过评估、不犯错误,盛行模仿、照搬、抄袭、剽窃、迎合、媚俗。产生这些弊病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大学缺少灵魂。

重形式轻内涵、缺乏鲜明个性、科学借鉴不足等问题的存在,也是大学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出现的问题。钟秉林指出,大学文化建设涉及面很广,不仅体现在校园环境整治、开展文化活动等方面,还体现在教育教学、课程建设、日常管理等诸多环节。一些学校文化建设往往停留在形式上,如组织有关活动、打造建筑风格等。而内涵建设相对不足,没有很好地在人才培养的整个链条上来传播和培育大学文化,文化的育人功能未能充分显现。

当前,我国大学面临的突出问题还体现在缺乏文化个性上,千校一面,在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制约大学办学质量的提高。科学借鉴不足,大学文化中的很多精华源自西方大学,我国大学在学习借鉴国外大学成功经验和做法时遭遇水土不服,让西方大学文化的精华如何适应中国的土壤,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育活动本义的缺失、评价体系的偏差也对当前文化建设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王冀生分析,教育活动本义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着重社会需求、轻个性发展;重政治方向,轻如何做人;重专业教学,轻文化养成;重规范轻创新的倾向。大学创造力的萎缩主要表现在大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办学目标功利化的倾向,重功利轻理性,有些大学甚至盲目地跟着市场走,严重后果导致大学创造力的萎缩和教育学术腐败现象。郭传杰从实践角度也提出了对相关问题的担忧,从表面上看大学文化建设已经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但经常可有可无;不是表面性的,但经常变成时髦的、形象性的东西。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理解上各有不同、但结果又十分雷同;少数人是重视的、多数人是忽视的,所以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其原因就是对大学的文化教育、大学的文化建设,没有放在灵魂的地位真正确立起来。全国政协常委、科技部原部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徐冠华指出,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创新的文化。而我们在这方面则十分欠缺,基本的原因是一直以来我们奉行的是“乖孩子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直接导致了创新、求疑精神不足;二是直接导致自信心欠缺。另外,在奖励、评价方面,长期以来都习惯于用搞工程的办法、用工程的组织办法来评价和奖励科技科研工作,这也未必科学。当然,现在又有了另外一种倾向,就是单纯用搞基础科学的办法评价我们所有的科技工作,这也是不合适的。现在很多发明专利都是垃圾专利,花了很多钱没有用处,有些就是为了获得专利而登记专利。尤其是对于面向市场、面向应用、面向社会的科学,不能用这种管理体制,主要得看它对社会的贡献,对于产学研结合的贡献,过多的考虑专利反倒会走向反面,把人变得急功近利、追求虚名、学术浮躁、浮夸。

三、力求实效:大学文化建设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健全大学文化的研究、推进、领导制度,从战略层面把它纳入到国家文化建设的大格局中, 真正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杜玉波提议,要参照国内外文化研究领域的成果,在高等教育学中引入文化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新的视角审视大学的本质。每所大学可结合学校实际,建设文化发展研究的专门队伍。注重研究方法,坚持人文、思辨的宏观方法,同时又不忽视科学的、实证的中微观方法,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个性与特色研究,推进文化建设理论转化为文化实践活动。加强大学领导的文化自觉,特别要发挥他们在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向上的领导,把文化建设推向深入。克服业已存在的文化建设占用大学核心资源的思想,克服文化建设脱离中心工作的思想, 克服文化建设就是唱唱跳跳,开展活动、休闲娱乐的思想,克服文化建设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思想。把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大学和谐发展的要求,作为大学育人的新手段,作为大学竞争力的新内容。加强人员、资金的统筹,让大学文化建设见实效,见大效。

 大学文化需要基础性的思考,因为它是基于“人”的文化,要直接指向每一个个体的利益。天津大学校长龚克说,文化本质上讲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过去我们总是强调君臣文化、家园文化,一直排斥“个体”。而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很强调个体的。他讲的个体不是具体的特定人而是每个人,所有关系利益调节都指向每个人,所以才有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才有法治来维护和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影响别人的个人利益。大学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学生现实的个体的利益追求。必须真正以“育人为本”,处理好两个“冲突”:一是学生中心论和学科中心论的冲突。我们应该提倡学生中心论,把学生放在中心的位置,而不是把学科放在中心的位置,即把学生看成了学科人。因为学生在大学里存在,是为学科的发展、学科的排名、学科的影响力存在,而不是学科的存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将来成为社会上某一种专业的人才而存在。所以,大学里应该赞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发展。二是学术本位论和社会服务论的文化冲突。如果我们倒退到20年以前,那时候强调要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服务主战场,主要是为了克服教育脱离实际的倾向,强调社会服务,成果转化。最近又出现一种文化,过分强调要“为学术追求学术”,强调学术的本位论。批评大学过度重视了社会服务,批评大学过度强调成果转化,因为在后面都有经济利益的追求。其实,从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与社会发展的走向紧密结合、一脉相承的。大学为社会服务,这是一个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不能因为中途出现的一些问题、一些偏颇就否定大方向。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要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不能回归,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社会服务论的观点。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育人作用。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结合学校的实际,谈了关于创建先进大学文化的一些实践探索与做法。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学术、弘扬科学精神、切实抓好学术文化建设。二是尊重人才、关爱教师,大力加强人才文化建设。三是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鼓励创新,培育创新人才,积极倡导创新文化的建设。把高远的志向、精深的学问、强健的体魄作为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和特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方方面面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文化理念,与人才培养进行衔接,切实发挥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