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大学文化 >> 正文
普及化阶段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学内部善治逻辑
发布时间:2023-10-17    文章录入:gaojiaosuo    点击:[]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2023年第10期

摘 要: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大学本科教育实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的本质要义。内部善治能够从目标、手段、结构、过程、结果等层面助推大学实现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基于大学内部善治视角,在性质、实践和测度上界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聚焦本科教育管理失效问题和学术史上大学内部治理研究的核心观点,选择人才培养职能、五育并举制度、内部善治架构、课程教学实践、大学组织文化等内容,构建了大学内部善治框架。以此阐明价值观照、制度适配、组织分治、知识融通、动力支持为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学内部善治逻辑。构建了追溯育人价值、调控教育制度、改良管理组织、补给学科知识、激活发展动力为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学内部善治理路。

关键词:普及化阶段;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大学内部善治

一、普及化阶段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学隐忧

近年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存有立德树人深层问题未解决、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亟需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有待深化改革、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育人机制未形成、教学形态和生态亟待建设、亟需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等相关问题。教育部曾针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意见,即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加强组织保障。这为推进大学本科教育全面振兴提供了指导。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实现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普及化阶段本科教育内涵式特色化发展的本质要义。

在理论层面,研究者多从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逻辑构架与实践路径、价值逻辑探寻、类型逻辑与生态走向、理论谱系与战略需要等方面探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但鲜有研究选择大学内部治理视角探究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本研究聚焦普及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拟厘定其时代内涵、阐明其善治(good governance)逻辑和构建其善治理路,以期弥补大学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知识差距。

二、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及大学内部善治框架

界清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构建大学内部善治框架旨在阐明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治理逻辑。

(一)大学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

本科教育发展是否高质量发展,取决于利益相关者如何理解“高质量”和认识“发展”。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高校供给侧和社会需求侧均需要高质量发展提供教育支持,意味着质量概念已从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规模扩张转变为聚焦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提质增效。然而,教育领域存有类似“高质量教育是高投入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数量发展”的质量误区和“五唯”的非质量行为。质量包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满足特定主体需求的程度两层含义。质量是一个事实与价值耦合的概念,不同主体所理解、认可的质量都是事物自身属性与个体合意性的函数。从概念史看,高质量发展本属于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后来经过话语转译进入了教育领域,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可在三个维度廓清界域。

在性质上,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和发展状态,是以质量为价值取向和核心目标的发展。当前,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政策话语,以维护本科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为价值追求和促进本科教育分类充分发展为理想目标。教育质量是指对教育目的或目标的实现程度。由于本科教育目的或目标是矢量,教育质量也具有大小和方向,所以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理念、方式、战略和动态。在实践上,普及化阶段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大学将政治话语新发展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发展,涵括目标、工具、主体、方式、动力等本科教育实践要素。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创新发展补偿发展动力不足,协调发展控制发展失衡,绿色发展维护发展要素关系,开放发展实现发展的内外联动,共享发展解发展经验交流之难。在测度上,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基于存量和增量来消解大学内部本科教育构成要素间主要矛盾的全面、充分和长远发展。据此可知,学生发展是本科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指标,如果本科教育发展既遵循教育规律来充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又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本科教育的迫切需要,这样才能称之为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普及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指大学内部本科教育实践主体追寻教育价值、调配章程制度、优化治理组织、落实育人行动、补给办学动力的教育要素及其关系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长远发展。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理念、行动和方式,也是目标、过程和结果。鉴于教育主体对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与选择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核心,不同能级的高校应坚持“多样化的本科教育质量观”推进本科教育分类高质量发展。

(二)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学内部善治框架

尽管大学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育人方式、保障机制等方面寻求创新,但受大学内外部因素影响,普及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发展一定程度上存在育人价值偏失、制度时效失守、主体权力失衡、学科专业区隔、组织文化陈旧等管理失效问题,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组织场域内的存续组织和社会行动者,可采用内部善治消解管理问题。因为内部善治本身是人际的、组织之间的、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友好协调和彼此规制过程,借助内部善治体系和善治能力能推动大学实现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何为“善治”?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ESCP)明确了善治的八项标准,其中包括共同参与、厉行法治、决策透明、及时回应、达成共识、平等和包容、实效和效率、问责。善治是民主治理、依法治理、贤能治理、社会共治、礼法合治。本研究认为,大学内部善治是对良好的或理想的中国式大学治理状态的描述,也是使教育利益最大化的教育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学校与师生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协作管理及其表现出的学校与师生间的和合关系。现代高等教育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社会职能,多元巨型大学若要实现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则需通过调和学校内部矛盾,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善治制度体系,以此保障教育实践提质增效。

一般而言,本科教育内涵式特色化发展是通过大学治理“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专业化刚性过强、课程教学浅表化、优质教学资源不足、教育教学文化薄弱等问题。”从治理研究看,已有研究成果多聚焦于理念、目标、结构、制度、机制、主体、文化等层面,治理内容聚焦于大学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管理架构、课程体系、组织文化等领域,这与国家发布的全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所聚焦的问题域基本一致。从治理能力看,大学内部善治是在党委领导下将大学内各主体纳入行政范畴,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在协调和引导各方达成共识后,不断改进治理目标和手段的新型教育行政方式。大学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基础与优势、经费制约问题、生师比问题等前提性尺度,以及速度、均衡度、辨识度、需求满足度等实践性维度,并在大学中探寻适切的路径选择和目标定位,这样才能在实践场域内达到预期发展的程度和高度。基于此,本研究确立了涵括人才培养为办学价值观照、五育并举为制度适配、善治架构为组织分治、课程教学为知识融通、组织文化为动力支持的大学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善治框架,(见图1)以此阐明为何、以何、谁来、何以和何能实现普及化阶段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善治逻辑。

三、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学内部善治逻辑

基于普及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和基本面向,理清大学内部善治逻辑,可分别阐明为何、以何、谁来、何以和何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价值观照:回归大学育人初心使命,调适改进人才培养范式

其一,本科教育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大学育人的本质规定,亟需回归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大学的本质是研究学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创新价值观和培育人才,最本质的是求真育人。大学因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而被赋予多种社会职能,教师兼具教育者、研究者、智库专家等身份,所以在履行不同职能、追求多元价值中会偏失育人之根本职能和教育之内在价值。这就要反思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功能差异,切实厘定好大学的职能次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的确因评价导向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为高质量学习的学生主体性学习特质这一核心要素,导致“立德树人”任务难以落实。当前,教育强国建设亟需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创新策源提供支撑。高质量本科教育在目标属性层面的核心内涵是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尽管破“五唯”提升了本科教育“纲举目张”的地位,但高校依旧因内部善治不力而致使改革寸步难行。因此,急需落实内部善治,推动本科教育回归高质量自主育人初心。

其二,原有人才培养模式不满足新时代人才规格,改进人才培养范式支撑人才自主培养。作为手段的大学内部善治,主要通过推进本科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生校本化本科人才高质量培养品牌并发挥集聚与溢出效应,以助推本科教育高质量集群发展。实际上,现代大学已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但随着新时代颠覆性技术在社会领域产生,这种“社会滞后”现象预示着大学已落后于社会,成为所有社会机构中最保守的机构,但大学也是最能促进社会变革的机构。从实践角度看,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依赖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主干学科、课程设置、教学学时分配、专业教学进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和评价制度、教学方法手段等关涉人才培养范式的变革,因为改革旨在提升本科生思想品德、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从本科教育的内在规定性看,变革是本科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培养能适应新时代新业态的专业人才则是本科教育变革的逻辑起点。基于此,大学须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将育人置于大学本科教育的首位,推动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治理体系、评价体系等人才培养范式变革,从而实现为国家建设育才造士的意志。

(二)制度适配:促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需五育融合的整体人教育

其一,旧制度难以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需求,符合育人本质规定的“新五育并举”方针亟需制度化。本科教育中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实践教育顾此失彼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于各高校。亨利·列斐伏尔将整体人看作是“祛-异化的”人和变化着的主客体,其总是处于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互换过程中,整体人的生成过程不能跨越异化、非人性化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本科生个体差异、群际差异和区域差异愈发明显,决策者根据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境况,确证了美育和劳动教育独有的功能和价值,提出了德育为首、智育为要、体育为本、美育为荣、劳育为实的“新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现实中,需要将其制度化后在方法论层面匡扶本科教育培养整体人和专业所需人才。

其二,“新五育并举”回应了本科教育以何育人,大学应以其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大学内部治理作为实现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发挥着大学本科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理想信念和时代价值观的关键作用,并以配设的相应制度为抓手来转化各类新的教育方针政策,从而扶持本科教育实践持续见效。“新五育并举”是确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界说和发展方向的原则,也是大学内部治理之育人价值定位,更是对大学如何实现本科人才高质量培养之理论基底的探寻。当前大学要扭转智育“独树一帜”的局面,将“新五育并举”转化为制度安排,旨归于“以全人教育实现人的整体教育”,推动做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科教育。通过德育铸魂、智育增能、体育强身、美育尚艺和劳育长技,确保五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三)组织分治:平衡大学基层组织权责,需多元主体参与内部善治

其一,单一主体集权制管理难发挥本科教育协同育人效应,应选择多元主体分权制善治模式。大学是一种党委领导的政治权力、校长牵头的行政权力、教授掌握的学术权力、师生员工拥有的民主权力共同构成的多元主体权力系统,也是一种以价值分享、能力分享和利益分享为基础的智慧型系统,而大学内部善治模式是学术权责回归的产物,但学术权责过大会影响多元主体参与善治。大学组织问题是高阶问题,而管理问题则是低阶问题,组织问题一般优于管理问题,大学管理层要把大学治理重心转移到组织建设上。现在高校依然存在本科教育话语权和自由裁量权被行政专断权压制,本科教育应有的以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来协同育人却因行政滥权而难落实的现象。因此,大学应根据校情确立多元主体,并组建多元主体参与善治架构,以此发挥多元主体权责推进协同治理,促使本科教育在多元主体的“分而治之”中落实各自权责,以此保障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分治有效。

其二,善治中多元主体权责可妥协不同价值观,能将组织权责控制在可操作的区间。作为行动层面的大学治理是通过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来行使多元主体治理权,以此推进本科教育在管理层面高质量发展。现代大学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轴心机构,反映出现代大学绝非纯粹的学者共同体。就建构隐性制度而言,教授共治的现代大学组织新制度不可缺少学术自由和学术本位的学术治理及对话协商、全员行使、参与表决等学术权责支撑。因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能为更多主体参与大学治理创设机会,也能将权责关进制度的笼子,从而促使各类权责因相互牵制而动态平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已成为本科教育发展的新使命和新要求,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必将保障本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合理的治理结构必须有明确的、合适的责任承担主体、制度建设和行为方式,以此保证大学有效地运转,从而达到外部满意和内部协调,进而实现真正的治理。因此,寻求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在治理目标上实施多元主体参与善治模式,发挥多元主体权责来妥协不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四)知识融通:实现学科专业融合育人,需要文理融通的学科课程

其一,学科专业间壁垒阻断了学生跨学科学习,文理融通的学科课程是本科教育改革的抓手。学术系统中的核心单位是学科。学科的核心性质既对学术组织产生影响,也对学术专业产生影响。在长期的本科教育中,由于学科组织方式多样化,导致学科专业间形成壁垒,文理偏废的课程体系割裂了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从而阻滞了以全人教育来实现人的整体教育。学科是根据知识分类对人才进行定向培养的一种组织形式,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对人才进行定向培养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科是知识领域的专门化,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能够融通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开展全人教育。作为行动层面的大学内部治理主要依循时代格局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学科建设本质和学生发展需求,统协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来优化学科课程与教学体系,以此促进行政人员、学术研究者和保障服务人员形成共同的本科教育理想信念和事业价值观。

其二,学科专业融合育人是抽象话语,需转化落实可选修跨学科课程和辅修专业。学科间文理融通、专业间自由选课是大学内部治理在学科育人层面的重要举措,旨在倡导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融合。在学科交叉学习和研究重要性凸显的今天,大学应创设多学科与专业体系,可选修跨学科课程和辅修专业来沟通文理科;可树立课程融合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课程多元评价,通过督促教授上课、打造更多“金课”强化课程实施质量的治理;可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激励机制。以此为实现人的整体教育提供全人教育保障,也为培养有无域之疆新思维、和合共生新视野和兼济天下新高度的人才筑牢根基。

(五)动力支持:本科教育教学效能增值,需要大学组织文化的驱动

其一,大学科层制组织文化难以驱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科层制与民主协商制相互平衡的大学组织文化。大学组织文化是大学在创建、办学和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精神及其物化表现,它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其核心是组织价值。在长期实践中,大学组织既形成了诸如大学党办、校办、教务处、学生处等彼此异质的职能组织,也形成学部、学院、系科等互嵌的教学组织,职能部门和教学组织表现出相互异质却又相互嵌入的“松散耦合”关系特性,同时形成了校书记、院书记、系书记分级的党群管理组织以及校长、处长和院长等教学管理组织的科层制组织文化。在新时代大学本科教育实践中,原有的科层制组织文化因新发展阶段本科教育特性变化而难以发挥文化再生产功能,从而影响了组织改革、制度落地和教学实践。作为结果的大学内部治理主要通过多元主体行使权责来促进大学组织文化处于科层制与民主协商制平衡状态。因此,大学应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打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经济社会需求和大学办学规律的组织文化,以此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嵌入性”场域依存和“内生性”动力支持。

其二,以科层制与民主协商制的平衡来优化内部治理组织文化,进而促使本科教育教学效能在文化软实力作用下持续增值。大学组织文化是大学办学中形成的制度规范、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及其物化表现,在特定阶段对师生进行理智教化、人格塑造和精神修养。大学组织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导引功能、凝聚功能、协调融合功能。现代大学形成的科层制组织文化促使教师轻视对教育实践的教育性追求,导致教育中尊重、关爱和激励缺失,降低了学生对大学组织文化中的理念形象、精神形象和制度形象的认同,削弱了组织文化对教育教学效能的正作用。教学效能是教学投入后可以表现出来的教学功能的程度,教育效能增值与大学组织文化因素密切相关,间接地反映着本科教学质量高低。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大学组织文化场域,教学效能增值也依附于文化功能。因此,大学在促进科层制与民主协商制的平衡中,将本科教育实践权责分配于科层和多元主体,以此创生新型大学组织文化来促使本科教育提质增效。

  四、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学内部善治理路

  大学内部善治承载着激发高校创新活力、推进依法治校、落实教育改革、体现大学中国特色等诉求。从大学内部善治看,追溯育人价值、调控教育制度、改进治理组织、协调教学行动、激活文化动力是实现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追溯价值:践行“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初心使命,回归教育本质

其一,大学应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以本为本”,通过本科人才高质量培养可堪重用的时代新人。普及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要回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智力需求,教师应坚守好体现教育本质属性和价值追求的“初心”以及体现教育责任担当和奋斗目标的“使命”,并将本科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转向提升本科人才高质量培养上。据此,实现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回归教育初心使命,以培养可堪重用的专业型人才,来反映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规定。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其标志性内容就是高质量培养出用超前思想和颠覆性技术引领社会发展的人才。事实上,我国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导致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从而造成劳动力市场需求与本科生供给不匹配的问题。因此,实施本科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优质本科教育资源供给水平势在必行。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人力资源及其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维度包括管理模式、教育结构、规章制度和育人质量等方面,其中改革逻辑起点寓于管理模式,改革旨归于遏制大学间同质化以提升育人质量。

其二,大学以“全人教育实现人的整体教育”,从而践行好“聚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初心使命。从世界高等教育格局、国内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亟待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升综合国力,其中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基础工作。本科阶段作为本科生夯筑专业知识基础、练就专业技能、健全人格的关键期,必须结合生源特点构建起平衡、和谐的健全人格培育体系,进而在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实践环节、创新创业训练等环节中,将表现在本科生知、情、意等心理方面的健全人格培育工作落实。普及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目的本身兼具学生本位和国家本位双重价值取向。在学生本位价值取向上,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自在、自为和自觉,从而养成知、情、意等心理诸方面协调发展的健全人格;在国家本位价值取向上,要秉持“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初心使命,培养政治素质硬、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优,社会责任感强、家国情怀深、国际视野宽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二)调控制度:构建“新五育互嵌”全人教育体系来规范人的整体素质

其一,厘清“培养什么人”之本质规定,基于现有制度体系来寻求“怎样培养人”之本科教育新制度体系。以整体的教育培养整体的人是五育融合育人的逻辑原点与根本之道。构建“新五育”融入的以培根铸魂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教育体系、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全覆盖、全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期通过全人教育实现人的整体教育。解决本科人才培养问题需要比照分析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然后构建校本化的“新五育互嵌”全人教育体系,进而做实课程思政教育帮助本科生树立美德,全力推进学校教学改革来培养智力和智慧,全程做实身心健康教育强健体魄,切实融通美育体系以教尚美,全员夯实劳动教育以提升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最终在文化培根、知识滋养、能力培养、素质涵养的本科人才培养中回答好本科教育的根本问题。

其二,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导向,依循育人的本质规定构建“新五育互嵌”的育人体系,促使本科教育回归主体性、实践性和社会性本质。实现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依循学生发展需求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变革,推进“新五育互嵌”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转化为制度体系,从而在五育互嵌的过程中落实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关涉高校各项工作的复杂工程,其中思想教育必须有机融入教学、科研、管理等多个环节,才能产生统领和奠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术型拔尖人才、应用型人才和一般劳动者,这就需要“新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服务保障。为此,应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入,以此构建学生发展分层、学科教育分类、课程教学分级、培养过程分段、学生管理分流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而落实“新五育并举”育人方针,以此促进本科教育回归培养劳动者的实践性本质和培养社会人的社会性本质。

(三)改良组织:创建“多元主体参与善治架构”,平衡多元组织权责

其一,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内部治理架构,赋权增能多元主体实施大学治理。内部治理结构是否合理关涉大学能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能否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治校,能否形成近悦远来的吸引力和百舸争流的学术氛围,能否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追求卓越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此,建立党委领导、行政管理、教授共治、学生参与、后勤保障的多元主体治理架构,可对师生增权赋能来参与大学内部治理以推动本科育人高质量发展。

其二,研判本科教育运行机制的复杂性,配置多元主体参与大学内部治理权责。在本科教育要素中,只有教师、学生和教育中介系统相互协调,才能保障教育教学机制运行有序。大学内部治理所追求的民主、自由、参与、法治等价值取向,关涉本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若将学生主体发展视为需求侧,则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应以学生优质的学业成就来体现;若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视为需求侧,则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应以培养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拔尖创新人才来体现。本科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实现其结构性功能转变应先从大学治理模式上加以改进。然而,大学本科教育工作的开展关涉教务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工作管理、国际合作与交流管理等职能部门与教学院系间的协调统一。因此,完善多元主体参与善治架构,平衡权责会提升大学内部治理效能。

(四)补给知识:耦合整生学科、专业和课程以实现“交叉融合育人”

其一,通过选修跨学科和跨专业课程厘清本科教学实践逻辑,以育人行动推进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向实然转化。大学内部治理是本科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然管理模式,本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特定治理逻辑来推进教育教学工作高效开展,尤其是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来推进协同育人的活动中,发挥大学内部治理架构间的民主协商功效,能够促进本科生的认知层次提升、情感状态优化和意识水平提升。厘清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需要教师借助追求质量标准、打通学科壁垒、优化专业结构、推树典型示范和积极改革创新等手段。推进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宏大目标向实然转化,其实践逻辑涵括大学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治理的多种路径,既可以通过大学的教育职能、发展方向、办学理念、组织文化等软指标为抓手推进本科教育实践,也可用“一流学科”“一流课程”建设等硬指标为抓手推进本科教育高质量展开,还可在软硬指标的关系互动中推进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其二,通过修读二学位或双学位、跨专业选修课程等制度推动学科、专业和课程耦合整生,以此提升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育人功效。学科是科学层面的知识体系,又是专业组织的集合,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是教育活动的要素。从学科评估指标看,学科建设成效实际需要重点评估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及资源、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状况。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看,专业建设成效依据专业基本情况、本科毕业生就业和升学、本专业获得支持情况、本专业师生获教育教学奖励及支持情况、专业定位、历史沿革和特色优势、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举措和成效、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从一流本科课程看,课程教学团队、课程目标、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课程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计划、教学设计、课程教案、学生成绩分布统计、课堂教学评价等是重点。据此,要深刻把握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互嵌关系,优化学科专业组织体制,从专业细分走向学科融合,以此构建“目标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育人机制。

(五)激活动力:创新“和合共生”的大学组织文化以涵养教育生态

其一,秉持“美美与共”的文化悦纳原则,创设组织要素关系协调推进的良好教育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依存场域和内在驱力。大学组织文化兼具道德、知识、行政、政治、经济等价值,其分别主导各自的文化价值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和合共生的大学组织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异质共存、相互交流和兼容并包的文化。其能够为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依存场域和内在动力。大学组织文化包括职能部门、教学院校、学术组织等子组织文化的和合共存,还包括大学组织内部诸要素如教师、学生、课程、环境、文化间的学科文化的和合共生。它是学科专业文化的沉淀,也是学校职能活动的产物,还是师生员工行为惯习的积累。创新大学组织文化需要整合大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理念之道、方法之术、制度之法和工具之器,引导师生悦纳不同组织的异质文化。大学组织文化创新虽然复杂,但依循费孝通的“美美与共”的文明共生原则来审视,大学文化共生教育生态自然会得以改良。文化共生作为一种交流交融、求同存异的文化形态,其共生合力为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依存场域和动力支持。

其二,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寻求“和合共生”的大学组织文化提供“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之动力支持。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更需要通过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推进,以此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本科教育实践既需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等硬实力的内在驱动,也需大学基层组织文化软实力的外在驱动。文化是组织实践的产物,本质上通过塑造个体人格来实现社会化,通过目标、规范、意见和行为整合来促进基层组织间的协作关系。和合共生的文化绝非是以人情回报为手段形成的“圈子现象”,而是以师生为双主体所开展教育实践所形成的“精诚协作型”的科学和人文精神。因为和合共生的大学组织文化利于多元主体参与本科教育治理,也能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实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之功效,从而促进学生五育全面、个性、自由、健康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是一切本科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大学理应秉持“文化共生”原则,推进“四个回归”,同时在师生思想进步、言论有度、教学有序和学术自由的组织文化中凸显以师生的教育地位,从而确保师生主体性功能得以发挥。

总之,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理应从外延式规模化发展转向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从唯论文指标、看物质计量和求工具价值来判断教育质量阶段,跨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建设和人是目的实现的新进阶。

(作者:苏德,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后慧宏,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