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大学文化 >> 正文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2021-03-24    文章录入:gaojiaosuo    点击:[]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2021年第3期

摘要:由于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学校文化建设要站在文化的高度,遵循文化的规律,运用文化的方式,才能取得成效。根据学校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形成学校特色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建设的路径主要是:从学校历史发展、学科及其特性、学校所处地域、典型风物中选择载体;通过将载体融入学校文化,探讨特色文化的内涵,凝练特色文化的表述,形成学校特色文化;通过创设标识、创建项目、综合设计,在传播、践行中丰富和发展特色文化。

关键词:学校文化;特色文化;文化建设;建设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精神的家园”。对于教育而言,文化是教育之根,教育即文化,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文化如此重要,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过程中,并没有对文化有足够的重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自身的特点影响了我们对文化的认识和把握。首先,文化具有弥散性,“有而无在,无在无不在”。文化是一种“有”,随时随地都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但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弥散性的“有”,无形的“有”,如同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实实在在存在着。其次,文化又是一种“整体性”存在、“差异性”存在、“渗透性”存在,渗透在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之中。因而,笔者在《论文化育人》一文中提出:“我们要站在文化的高度,遵循文化的规律,运用文化的方式,努力探索文化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文化育人的有效性。”

近十多年来,笔者到青岛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石河子大学、延安大学、大连艺术学院等学校进行文化考察,在文华学院开展文化育人实践,并通过部分学校的校园网收集有关资料,开展学校特色文化研究。研究认为,根据学校的不同特点,找到合适的载体,形成学校自己的特色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校文化是由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包含着由学校团体所理解和认同的标准、价值、信仰、象征、典礼、仪式、礼节、传统和传说等组成的意义传播系统。学校特色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同中之异,独特的、师生形成共识的、对学校发展和文化育人产生重要作用的文化。正如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教授指出,“有个性的大学文化才是有活力的大学文化”。不同大学凭借自己的独特的文化熏陶,培养出带有本校文化印记的学生,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一部分高校在实践中已经成功地创造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如兰州大学的“骆驼文化”、塔里木大学的“胡杨精神”、文华学院的“红枫精神”等。如何建设学校特色文化,本研究从建设路径的角度进行初步探究。

一、选择学校特色文化的载体

多样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文化有自己的个性。同时,文化的整体性、渗透性特点,使之不可能孤立存在,要有载体。载体是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如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要选择和培育合适的载体。不同的高校,由于历史传统不同、学科结构和人员结构不同、所处地域不同、办学特色不同,文化的载体也不相同。要选取与师生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发生深切联系,能唤醒潜藏生命之中的生命意识和教育意识的载体,以形成学校特色文化。面对大学发展的日益趋同,如楔入式的办学理念、模块式的校园建筑、应景式的文化标识等倾向,从不同角度、方式,精心选择特色文化的载体显得尤为重要。

1.从学校发展历史中选择载体。历史、现在和未来是一个连续体,相互影响。学校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创建的历史,深切影响着学校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是选择学校特色文化载体的重要方式之一。如西安交通大学抓住“西迁”这一建校历史,形成“西迁精神”。1956年,为适应国家调整高等教育和工业建设布局的重大战略,交通大学一群胸怀大局的知识分子毅然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优越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从上海义无反顾地奔向条件艰苦的西安,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迁校以来,西安交大累计培养25万名大学生,1/3以上工作在西部;培养出33位院士,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这为西部工业发展奠定了高等教育基础。西安交大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学校特色文化——“西迁精神”,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赞扬。

2.从学科及其特性中选择载体。学科是大学基本元素,学科特色是高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科中选择载体,是确立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如:青岛科技大学是从橡胶专业起家的,到2003年建立了国内唯一的橡胶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世界500强跨国集团德国朗盛共建研发中心,2011年起开始打造中国“橡胶谷”。学校被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橡胶品牌及特色贯穿学校发展的始终。青岛科技大学以“橡胶”为载体,凝练出橡胶品格,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东华理工大学是核工业开路先锋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三迁其址,七易校名,但国家利益至上的情怀和民族大局为重的信念始终不变,为我国“两弹一艇”的诞生和核威慑能力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地学人才的摇篮”。学校以“核军工”为载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核军工文化。

3.从学校所处地域中选择载体。人们常说,“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校与所处地域在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域对学校文化产生着深刻影响。从学校地域中选择载体,是建设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嘉兴学院地处浙江嘉兴。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被迫休会。随后,转移到嘉兴,在南湖的一艘丝网船上完成了大会议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嘉兴学院以“红船”为载体,凝练“红船精神”,创造出自己的学校特色文化。

4.从典型风物中选择载体。风物泛指风景和物品。“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同境界和心态的人,能从同一风物中解读出不同的意蕴。从学校典型的风物中选择载体,是形成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塔里木大学地处新疆南部,校内典型的树种是胡杨。胡杨是比较古老的树种,生长在沙漠之中,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对于稳定荒漠地带的生态平衡,防风固沙,调节绿洲气候和形成肥沃的森林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沙漠的守护神”。塔里木大学以“胡杨”为载体,凝练“胡杨精神”,形成学校特色文化。此外,还有从杰出人物中选择代表人物为载体,如吉林大学的“敖庆精神”;综合考虑,选择载体,如兰州大学的“骆驼文化”,等等。我们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培育、选择合适的文化载体,为形成学校特色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在共同创造中形成学校特色文化

顾明远教授指出:“大学是文化的产物,是研究文化、创造知识、创造文化的场所。如果一所大学没有文化的底蕴,是创造不出新的文化的”。学校特色文化需要师生员工创造,在共同创造中形成。

1.将载体融入学校文化。选择了载体,并不等于形成了特色文化,学校特色文化需要创造。首先,要将载体融入学校文化。如文华学院2008年从加拿大购回了300多株红枫,经过3年培育,“红枫大道”初步形成。深秋似火的红枫引起了师生及武汉市民的强烈关注。学校初步打算以红枫为载体,凝聚红枫精神,形成特色文化。因此,一方面,加大种植、培育红枫的力度,至2020年,校园内红枫已达一万多株,占地290多亩;另一方面,学校开始举办红枫文化节,将红枫融入学校文化。2014年开始创办“红枫文化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与学校的非遗文化相一体,与山歌、舞蹈、书法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红枫文化活动;评选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美丽大方、阳光帅气、个性鲜明的红枫魅力人物,等等。至2020年,红枫文化节已举办七届,红枫逐渐融入校园文化,在校内外产生了深刻影响。

2.探讨学校特色文化的内涵。文化的整体性、弥散性、隐在性决定了大学特色文化寓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之中。特色文化的形成,需要在载体特性和学校办学特色之中找到共同点,探讨其内容。这种探讨需要师生共同创造。如黑龙江科技大学选取“松花江”为特色文化的载体,以历史传统为基础,从现实出发,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开展特色文化建设的大讨论,凝聚“江畔朝阳”学校特色文化。在大讨论中,师生员工认为,学校坐落松花江畔,立足地理,撷取水之灵气,形成“奔涌不息,兼容并包”之气度;应天时,撷取日出之势,形成“喷薄而出、蒸蒸日上”之气魄。“日出江花红胜火”,因宜水而居,学校每天沐浴着旭日东升的万丈霞光,感动着太阳从江面喷薄而出。因此,取“朝阳”之气势,喻学校在新的历史起点,以蓬勃发展之势,创造美好未来。

3.凝练学校特色文化的表述。学校的特色文化要用简短的文字表述出来。这种表述中,载体的外在特征与学校的内质要契合,有美感、逻辑性强、朗朗上口,文字要简短、精美、便于记忆和传播。如西安交通大学的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青岛科技大学的橡胶品格:“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塔里木大学的胡杨精神:“艰苦奋斗、扎根边疆,自强不息、甘于奉献”。北京大学的北大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南京大学的诚朴文化:“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文化是一种构架,有清晰的内在结构和丰富的内涵,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需要用文字表述出来。文化是普遍存在的,无时无刻不在对人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弥散性的,无意识的。学校教育是根据国家要求的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文化育人。因此,形成自己生动、鲜明,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十分重要。文化既是自己的生存活动,也是前人活动的结果,文化与载体相融,是变化的、发展的,需要创造。上述高校的特色文化的表述是共同创造的结果,将对学校发展、学生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三、在传播、践行中丰富和发展学校特色文化

亨廷顿认为,文化是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文化是发展的、变化的,文化育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校特色文化需要阐释、传播、践行,并在阐释、传播、践行中传递、完善、发展,这是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育人的过程,其方式主要有3种。

1.创设标识。要让师生员工了解、认识学校的特色文化,这是文化育人的前提。认识特色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创设标识。标识具有识别性、准确性、持久性、艺术性、显著性等特征,可以帮助师生和社会认识、了解、感受、体验学校的特色文化。创设标识的方式有很多,如校训,南京大学以“诚朴文化”为学校特色文化,其校训为“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一目了然。校歌,中国传媒大学的特色文化为“白杨精神”,其校歌为《校园里有一排排年轻的白杨》,十分醒目。纪念碑,北京师范大学的“木铎金声一百年”纪念碑,以及多个校区的“木铎”雕塑,标示“木铎金声”文化;吉林大学的“唐敖庆雕塑”,标示其“敖庆精神”。广场,兰州理工大学为标示“红柳精神”,建设了“红柳主题文化广场”。此外,还可以用路名、讲堂等各种方式标示特色文化。

2.创建项目。在学校特色文化的践行、交流中,创建项目,通过项目推进特色文化的丰富、发展,十分重要。项目是指为达到某种目标,将各种相关资料组织起来,在特定的约束规范内,完成一项独立的、一次性的工作任务。和日常运作相比,项目具有一次性、独特性、目标的明确性、后果的不可逆性等特征。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通过创设项目,探讨、深化学校特色文化内涵,推进学校工作,深化文化育人,交流文化建设成果。项目的创建,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创设研究项目,围绕学校特色文化,列出若干专题,以招标、竞赛等方式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参与研讨;创设交流、展示项目,如以特色文化载体命名的文化节、科技节、艺术节等;为展示和研究特色文化而出版的书籍,纪录片等;创设育人项目,设置以载体冠名的培养优秀学者的项目,培育优秀学生的项目,等等。

3.综合设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传播、践行特色文化,需要系统考虑、综合设计。黑龙江科技大学在特色文化育人的过程中,设计、践行“校歌传诵、专题教育、基地建设、文化活动、实践育人平台、沿江景观带”六位一体的文化育人模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综合设计,要围绕学校的主题活动和影响师生成长的重要方面来展开。兰州理工大学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红柳精神为学校特色文化,学校大力弘扬红柳精神,综合设计,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其主要做法包括以下3种。①设置“红柳学科计划”。通过“红柳学科计划”,支持重点学科,扶植新兴学科,重视交叉学科,使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②设置“红柳人才计划”“红柳特聘教授岗位”。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设置“红柳人才计划”“红柳特聘教授岗位”,鼓励教师发扬红柳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为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作出自己的贡献。③将红柳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如将红柳精神纳入教师入职教育,新生入学教育的教育内容,通过参观校史馆,老教师现身说法,邀请西部地区知名校友作报告等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扎根西部、建功立业办学传统教育;以“红柳精神”统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建成了“红柳主题文化广场”“红柳人文书吧”“红柳学生党员之家”,使“红柳精神”成为师生员工看得见、摸得着的特色符号,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干部,推动发展的作用;以“红柳精神”统领学校活动文化建设,集体创作《红柳颂》《红柳赋》,组织开展“红柳颂万人红歌会”“红柳骄子辩论赛”“红柳面对面”访谈节目、“红柳杯”师生书画摄影作品大赛等文化活动,已成为有广泛影响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以“红柳精神”统领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学校开通“红柳网”,创办微博“红柳直播间”“红柳微信平台”等,在校园内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网络信息文化现象。在兰州理工大学,“红柳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在校内外已产生广泛影响,成为学校的集体意识,也成为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文化具有继承性、创新性。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没有继承,文化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基础上对文化的超越,没有创新,文化就不能丰富和发展。文化的发展有一种不断积累的过程。学校在持久的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创设标识、创建项目、综合设计等,阐释、传播、践行学校特色文化,在阐述、传播、践行中传递、完善、发展学校特色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根据学校不同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载体,使之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形成学校特色文化,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作者:刘献君,文华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陈玲,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湖北工程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