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师资 >> 正文
师生交往如何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
发布时间:2013-08-29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3-07-05

课堂是实施创造性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将其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着的生态系统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过程,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当今教育的核心目标。人们一般认为,作为学校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关系,师生关系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师生交往的具体实践中考察这种互动过程,了解相关因素之间的作用与联系,既可避免空泛的论述或随意的推演,更有利于实施创造性教学,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那么,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如何构建?

把握正确的创造理念

教师具备怎样的创造理念,秉持怎样的学生观、学习观,是能否构建起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和前提。诸多实验与实践表明,无论是专门的创造思维训练,还是结合学科进行的创造策略训练,均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态度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适宜的途径与方法得以培养的。

教师是否秉持这种理念,直接影响教师对创造性学生的态度、对创造性学生行为的评价和判断,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交往方式。

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创造理念,因为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及其可能性效能首先取决于教师的认识。

提升教师的创造素质

教师自身良好的创造素质是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具备创造型性格特征。人格互动是师生互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性格特征对学生发展的诸多方面有深刻影响。国外的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教师最重要的性格特征是:对学生热情,有移情能力,有献身精神,富于变通性、开放性、创造性和想象力;同时,教师的创造动机、自主性、好奇心等特征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最受学生欢迎的创造型教师的性格特征是:幽默感、开放性、接受性、愿意分享观点。这些特征不是凭空而来的,必须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塑造。

其次,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了解创造性人才的性格与行为特征,了解学生创造性的表现形式。教师应该知道,对培养创造力而言,学生的哪些行为特征是应该得到鼓励和培养的,哪些是应该予以改变或避免的。相关研究指出,流畅性、变通性、原创性、精致性、开放性、有活力、冒险、好奇心、复杂性、想象力、独立性等,是所有创造者在不同程度上拥有的重要特征,其共同特征之一则是心理的变通性。只有了解这些特征,教师才可能接受学生矛盾的行为或特征,积极地看待其复杂性并做出积极的理解,从而以接受的、开放的、变通的态度认可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对学生而言新颖的问题解决方法。

再其次,教师要具备创造性教学能力。这对教师有四点要求:其一,要将教育或教学的总体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创造性教学目标;其二,预设教学过程,使其成为学生发现、探究、创造的过程。要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学习与创造性思考的基础和背景,帮助学生以新的方式运用已有知识;其三,要把自己从知识智慧的提供者转变为问题搜寻者、问题设置者、倾听者、观众等角色,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服务。其四,掌握创造性教学策略。

营造充满创造的课堂生态

课堂是实施创造性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将其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着的生态系统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过程,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体说来,创造性的课堂生态应包括以下内容。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互动关系。实验证明,情感关系与情绪体验会影响认知过程的效果。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互动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水平。例如,“学生在愉快情绪状态下的创造性总体发挥水平显著高于难过情绪状态”,等等。

创造性的课堂氛围。创造性的课堂氛围,应该是轻松自由、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能使师生感受到学习是重要和有趣的;使学生体会到价值感、被尊重;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是积极的学习者,是教室的主人并因此感到自豪。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需要、坦诚地沟通、民主地监控等,能培养出高创造力的学生;与此相反,如果教师表现出独裁、压制的倾向,更关心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更注重学生行为的道德方面而非心理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则是低创造性的。

创造性教学策略的运用。与一般教学中“一题多解”、“勇于质疑”等灵光闪现式的碎片化策略不同,创造性教学策略的所有设计始终基于并指向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且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程序模型,如心智奥德赛、金字塔计划、优质教育模型、泰勒复合天才支柱模型、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等。教学中运用这些策略,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学会一些创造性思考的策略,而在于让学生把这些策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

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这与通常开展的“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不同,是指围绕教学单元主题设计的实践性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参与具体的实践,通过自主性的探究,将所学到的问题解决策略应用于新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进而把创造视为一个学习过程,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并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创造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

运用创造性评价方式

有人主张“去评价化”或“用多把尺子量学生”,其实是不得要领之举。创造性教学不是不要评价,而是要引导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创造性评价,其重要特征是“去标准化”。这种评价方式把学习视为一种动态的行进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没有教师评估威胁的前提下,自由地创造和冒险,舒畅地表达创造性思想,进而在内部动机而不是外部动机的推动下,愉快地学习并因而感到满足。创造性评价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学生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办法;学生对问题解决办法的执行效果;学生针对任务付出的工作量;学生对自己创造性过程的书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