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管理 >> 正文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的应为与可为
发布时间:2010-04-30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2008年12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心理预期值的迅速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扩招政策的持续推行, 使得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矛盾集中体现为社会公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下移或前移的倾向,矛盾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经开始,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更成为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个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认清形势,瞄准市场,开放办学,博采众长,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传统教育机制下形成的封闭式“数量扩张型”教育资源管理模式,向以现代教育机制为支撑的开放式“质量提高型”教育资源管理体系转变。

一、高校为何要进行教育资源共享

高校进行教育资源共享, 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1.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问题。教育资源绝对意义上的供给不足的深层成因主要源于教育资源本身的属性和政府的有限理性。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导致了公立高等教育资源的全面紧张和供给不足,表现在办学空间狭小、办学条件急需改善、经费投入总体偏低、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等方面。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无疑为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作用空间,因为共享不仅能够借助存量调整和优化来缓解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压力,而且能够改变教育资源的供给模式,对增加教育资源供给产生有效激励,使之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言,“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是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发挥制度上的优越性,集中建设,广泛共享。”

2.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调节资源需求过度的问题。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资源单位所有制和小而全、大而全的“数量扩张型”资源管理模式等原因,资源严重浪费和过度需求的现象在我国高校广泛存在着。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数量层面,人们倾向于消费尽可能多的教育资源;二是在质量层面,人们倾向于消费质量尽可能高的教育资源。面对高校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和需求过度的问题,共享带来的相对规模扩张无疑可以缓解这种巨大的需求压力。一方面,共享会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引导人们更加重视对资源的使用,而弱化对资源的占有,这无疑会降低以所有权变更为表征的需求;另一方面,共享将个体凝聚成集体,将个体需求转化为集体需求,也会大大缓解个体的过度需求问题。

3.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解决资源恶性竞争的问题。由于高等教育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国内对高等教育人、财、物资源的竞争呈白热化趋势,教育资源市场化与教育管理行政化的矛盾越发突出。几乎每个高校都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由于竞争的无序和竞争的不公平, 强势高校和核心高校在与弱势高校和边缘高校的竞争中处于历史上与地理上的不平等地位,致使后者处于下风,从而在整体上损害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为竞争并没有增加资源,而是在争夺资源总量。一个高校强大了,另一个高校必然受到削弱。面对这种对教育资源无序的、不公平的恶性竞争的现状,我们必须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实现资源共享。

4.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解决资源效益低下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近些年的扩招,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忧心忡忡,担心的主要问题是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能否保证迅猛发展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应该说,人们的担心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近年来维持高等教育发展的资源,并没有因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而相应增加资源的总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虽然会带来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但公立高等教育在长期内,依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历史所决定,公立高等教育或许是我国高等教育永远的主力军。因此,大众化条件下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将由公立高等教育的质量所决定。这样,公立高等教育有限资源的共享既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

二、何谓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

高校教育资源泛指与高等教育行为相关的所有人和物,按照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从资源的自身属性来划分,它既包括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文体活动场所、生活服务设施等硬件资源,又包括师资力量、管理制度、教学内容、教育模式、学术风气等软件资源;从资源的共享方向来看,它可以分为高校各教学学院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共享,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共享和社会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的共享。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的实质,是指突破时空和区域的限制,将高度独立的学校系统、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有机融合,使彼此独立的子系统或更小的系统开放、互动地联系起来,最合理、最有效地共同享用教育资源的行为方式和运作过程。实施这种共享可以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的潜在优势,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的教育资源存量,进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资源使用效益。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当前在理论和实践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运作模式:

1.人力资源共享模式。人力资源指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人员,如学校领导、专任教师、管理干部和后勤职工。人力资源共享就是各高校之间可以互相聘任,一方的专任教师、研究人员、管理干部可以被另一方聘用,甚至有些教师可以受聘于多所学校。以提高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共建及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为中心进行人力资源共享。教学方面,包括跨校互聘教师、合编合用教材、相互调剂生源、学生跨校选课和听学术讲座等;科研方面,包括联合进行重大科研项目的申请与攻关、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科建设方面,包括共建新兴、交叉学科和联合申请硕士点、博士点等,以及没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与具有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学生工作方面,包括共同组织开展思想教育、心理咨询、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交流学生工作干部,共建区域性和全局性的校园文化圈。

2.物质资源共享模式。物质资源是高校用于教育教学活动资金的物化形式, 体现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物化的劳动的占有和消耗,是广大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备的物质技术条件,是培养各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开展社会服务的物质基础。包括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食堂、宿舍、文体设施、计算机信息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等。物质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对物质资源的选购、分配使用管理、更新等环节上,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资源共享,实行高校计算机联网,共用科研教学信息;图书资料共享,包括采编采购相互协调,图书馆相互开放,高校之间、师生之间可以互借图书资料、可以互进阅览室查阅资料;共用教学、科研实验设施;一些专业性实验室或试验基地各高校之间可以共同使用;共办产业,各个高校可以以投资技术和资金作为共享的条件,通过高校联合办产业,实现高校产业开发的规模经济,进一步形成高校的产业集团。

3.综合资源共享模式。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都是高校办学育人必不可少的要素,只有二者达到资源的综合共享,高等教育的发展才能取得最佳的效益。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要求。一是建大学城。大学城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硬件与软件资源共享的园地,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大学城里,既可以共享水、电、道路、教室、实验室、图书信息资料、体育休闲娱乐场所、生活后勤服务设施等硬件资源,又可以共享师资、教学科研等软件资源,高素质的师资可以轮流到几所大学执教,学生可以走进几所大学的课堂选修自己喜爱的课程,所修学分各学校之间互相承认。二是院校合并。根据规模效应原理,将一些规模较小的院校,合并重组成一所新的大学,进而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合理使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和综合实力。三是联合办学。在保持领导体制和投资主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多所学校进行联合办学,实现优势互补和交叉渗透。

4.无形资源共享模式。无形资源是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除商标、版权、专利权等,还包括校风校训、校歌校徽、大学精神、办学传统与经验、学校荣誉、招生与就业渠道、对外交流渠道和校友关系网络等。各个高校可以通过合作使用校誉,共同培养的研究生可以由校誉形象好、办学传统经验丰富的高校授予学位。同样,各个高校还可以共同使用招生与就业渠道、对外交流渠道和校友关系网络,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又可防止这些领域无序的、不公平的恶性竞争,确保高校良性发展。

三、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何为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个子系统构成。政府、高校与社会公众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为了保障教育资源共享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应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纽带作用、高校自主运作的核心作用和社会公众监督的辅助作用,树立共享理念,制定科学规划;健全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加大要素投入,夯实物质基础;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共用”。

1.树立共享理念,制定科学规划。教育资源共享是一种新型的公共资源配置方式, 是对传统教育资源配置理念的彻底变革和超越。必须借助各种渠道进行教育资源共享宣传活动,引导人们充分认识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彻底转变独占式的教育资源消费理念,不断追求对教育资源的功能性使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以共享为荣的氛围,使共享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教育管理部门应改变“官本位”思想,树立服务意识,明确自身在教育资源共享中的职能和作用;教育资源供给部门应改变“部门利益至上”的狭隘观念,认清部门利益与社会利益、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将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基本的行为目标,主动参与到教育资源共享中来。

教育资源共享涉及的领域和利益主体非常广泛,其顺利实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规划。一方面,要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就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 详细了解我国教育资源共享的现实基础,认真探讨解决各类问题的有效措施;另一方面,要将规划方案的基本信息向社会公众进行充分的披露,征求意见,提请监督,减少阻力,最终形成具有前瞻性、操作性和灵活性等特征的教育资源共享规划。另外,要将教育资源共享纳入国家教育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这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教育资源共享的预期,而且可以保证教育资源共享获得稳定的投入支持。

2.健全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与教育资源共享有关的政策体系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一是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尽快颁布倡导教育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鼓励教育资源共享的指导性文件,使教育资源共享有法可依,并且能够获得坚定的法律保障。二是健全财税金融体系。从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方面给参与教育资源共享的各方一定的税收优惠,借助税收杠杆降低其成本,提高其收益,调动各方参与教育资源共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对教育资源共享项目的金融支持,对于社会效应非常显著的重大教育资源共享项目在贷款利率、额度、期限等方面给予优惠;加大对教育资源共享项目的财政补贴力度,既可以为教育资源共享项目提供前期启动资金,又可以为教育资源共享项目提供亏损补贴。三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扫除教育资源共享的信用壁垒,采取多种方式倡导并强化各类社会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建立科学统一的社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设统一开放的信用数据库,使高校教育资源有一个良好的共享环境。

3.加大要素投入, 夯实物质基础。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政府作为推进教育资源共享的首要责任主体,必须在增加对教育资源共享的资金投入方面承担主要责任。一方面,要将教育资源共享所需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加强资金专项管理,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先导资金的示范效应,采取多种措施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参与教育资源共享,设立教育资源共享专项基金,对公益性、基础性教育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予以足额、稳定、及时的支持。

理顺人力资本开发机制, 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人才是推动教育资源共享的直接主体,人才状况直接决定着教育资源共享的推进效率。一是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培训、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为教育资源共享培育大量的专门人才。二是要扫除人才流动的各种壁垒,允许优秀人才在教育资源共享的相关领域自由流动,提高人才聚集程度。三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优秀人才支持和参与教育资源共享的积极性,在不改变人才单位归属的前提下,通过租赁、访问交流、有偿服务等方式提高优质人力资本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使用效率。

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 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教育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共享。一方面,要加大信息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教育资源共享开发必要的信息技术,解决教育资源共享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要加快教育资源共享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资源共享信息网络的硬件配置,设立专门的信息机构,专职负责教育资源共享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信息网络的建设维护,不断创新教育资源共享信息网络的运营管理模式,实行网络实体运营企业化,信息服务供给市场化,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专项信息服务。

4. 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教育资源共享将完全改变教育资源的配置格局,并会深刻地触动现行的体制框架。因此,必须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政府部门、地方之间和社会力量有机联系、分工明确、科学高效、协调有序的教育资源管理体制,为教育资源共享扫除体制障碍。一方面,要彻底改革单一的教育资源投入体制,在坚持政府教育资源投入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同时,自上而下改革现有教育资源分散投入的格局,鼓励按照共享模式进行教育资源项目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深化对教育资源使用体制的改革,理顺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打破教育资源使用的部门条块分割局面,简化审批手续,消除部门归属差异对教育资源共享的约束;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根除某些拥有教育资源的部门的腐败现象,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教育资源共享从一种发展理念转变为社会实践离不开各种具体的运行机制。一是共建共享机制。动员相关各方积极参与,按照原有的基础和能力划分各方在教育资源共享中的权利和责任,组织相关各方共同参与项目的论证、建设、运营,所有的共建方共同拥有教育资源项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这不仅可以避免产权纠纷对共享的限制,而且由于共享成为各方获取收益、回收成本的基本途径,相关各方参与和支持共享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二是长效运营机制。建立能力与需求、数量与质量、时间与空间多重耦合的投入保障机制,使教育资源共享能够及时获得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同时,凭借需求创造和效用展示等自我组织机制获得追加投入,赢得收益,弥补成本,逐渐摆脱对公益性投入的依赖,实现自主演进和发展。三是利益协调机制。利益协调问题贯穿整个教育资源共享的全过程,不仅影响共享协议的达成,而且关系到共享的效率。既要积极运用市场交易方式,逐步提高市场交易在利益协调机制中的地位,又要根据教育资源共享项目的特点,理性运用政府的行政协调机制。

总之,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浪潮的激烈涌动,面对优先发展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强大呼声,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态势越来越迫切和明显,新的事物层出不穷,如教育资源的电子平台、教育资源数据库、虚拟教师、注册生、实时互动等。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网络的形成和成熟,学校的功能、教师的职能、学生的技能都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谁先把握这个机遇,以开明开放的观念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充分利用资源配置这个杠杆积极促成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谁就能战胜挑战,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