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管理 >> 正文
行业特色高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0-04-30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江苏高教》2009年第3期

江西理工大学 罗嗣海等

【摘 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展重心也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经济欠发达地区属地化行业特色高校要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应当明确高校转型的关键因素,全面分析自身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在此基础上,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需求为根本导向,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与思路,创新体制机制与政策,重视建设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优化学科专业发展的特色,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与水平,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 教学研究型大学 转型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的跨越式发展,使高等教育从长期供不应求快速向供求平衡过渡,并出现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然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则是低层次的、水平一般的高校开始陷入招生困难,生存发展的压力大增。这种结构性矛盾,加速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各高校纷纷提出上水平、上层次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属地化行业特色高校(以下简称行业特色高校)建设教学研究型

大学,面临多重压力,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其比较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又面临哪些机会和威胁?该如何进行建设?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关键因素

所谓高校“转型”,就是指高校办学由较低能级向更高能级的提升。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也就是实现由教学型大学办学能级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能级的提升。根据办学能级形成因素表

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成两类: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显性因素是办学能级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具体的,孤立的,因而也是可以量化的;隐性因素则是促使各个孤立的显性要素之间协调与配合,从而形成有机整体的因素,是内隐于办学能级之中的“凝结剂”,难以量化。

二、行业特色高校转型的对策与建议

(一)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与思路

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任何一所高校推动改革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更是行业特色高校实现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的首要因素。在高等教育领域竞争日趋激烈,发展资源有限,机会稍纵即逝,威

胁又无处不在的情况下,行业特色高校的领导核心,就如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舵手一样,任何失误和迟疑,都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因此,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行业特色高校顺利实现转型的前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形成的标志是,具有正确的办学理念与思路,充满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凝聚共识,团结一心,不畏艰险,不墨守成规,敢于开拓进取,并持之以恒。

(二)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创新体制机制与政策

在现代社会,随着高校职能的不断拓展和规模“巨型化”,高校的复杂组织性质日益凸显,高校办学理念与思路的实现,办学效益的提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高校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过去,对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们往往把成功的大学之所以成功归因于其出色的教学和科研,而不是其管理。”但是,“良好的管理的确可以为教学科研的兴旺发达提供合适的条件。反之,更常见的情况是,不良的管理会影响教学科研的正常发展,从而导致大学的衰败。”[ 2 ]目前,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界达成共识。高校要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就必须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与政策。能否创新体制机制与政策,正逐渐成为高校能否实现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行业特色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一样,行政权力过大,管理僵化,服务意识不浓,内部创新动力严重不足。加上长期的教学型大学经历,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科研管理、服务社会领域,还是在领导决策、人事管理、后勤服务方面,都存在不少体制机制与政策问题,严重影响各办学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和优化整合,不利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因此,行业特色高校应当在正确的办学理念与思路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和要求,努力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与政策,保证内部运行顺畅,最大化办学资源的有效使用。

(三)建设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并重,推动人才发展多样化

“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实现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人才队伍的建设应当引起行业特色高校的高度重视,重点是建设好两支队伍:一支是师资队伍,一支是管理队伍。

另外,由于现代高校职能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而不同的人才也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和优势,有的比较擅长教学,有的相对擅长科研,有的服务社会能力较强,有的更适合做管理等。因此,行业特色高校在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应对人才有所选择,区别对待,注重构建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分类进行管理,推动人才发展多样化。对于教学人才,主要以教学效果为评价标准;对于科研人才,主要以研究项目和成果为评价标准;对于直接服务社会人才,主要以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评价标准;对于管理人才,主要以为教学科研等服务的意识、态度、质量和效率为评价标准。通过在使用中评价,在评价后使用,鼓励各类人才都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

(四)实施学科专业发展特色化战略,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龙头”,但与研究型大学不同的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并重这一显著特征,使专业建设也应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但限于自身条件以及外部支持的不足,行业特色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应避免“全面开花”,到处撒“胡椒面”,而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高以及关联度最大的原则并和当地的资源优势与支柱产业结合起来,精选学科专业,找出比较优势,推动学科专业特色化发展或差异化发展,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先例。比如中国地质大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学学科和专业普遍不受重视的情况下,不但没有盲目跟风,反而抓住机会,努力做大做强地学学科和专业。到如今,地学学科和专业又重新受到重视,中国地质大学也顺利争得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创新团队,增加了院士人数。

同时,行业特色高校的属地化特征,也要求与地方实现更紧密的合作。当行业特色高校真正融入地方发展,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时,既有利于提升自身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有利于改善区位不利状况,消除地方政府的疑虑,从而获得切实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