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管理 >> 正文
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陈峰:行业类高校国际交流须前瞻性布局
发布时间:2015-10-15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5-10-15

在我国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符合世界人力资源标准人才的重任。

不久前,第二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来自中俄两国60余所交通类大学校长共100多人出席了论坛,就两国交通领域高等教育及两国交通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去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一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宣告成立。面对“一带一路”的新机遇,以北交大为代表的行业类高校应该在对外交往中承担怎样的责任?对此,记者专访了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陈峰。

教育应先于企业“走出去”

《中国科学报》:近些年来,我国对外交流的步伐正在加大。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扩大开放发挥着怎样不同的作用?

陈峰: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扩大开放可以说已经是一项国家战略,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以后,我国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出了高等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任务,这也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应该说,近年来在我国的对外交流中,教育交流已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更可以被看成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因为在凸显一个国家文教软实力的过程中,人们对教育成果的评价是根据人才数字进行衡量的,而高等教育基本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最后一环,但它反映的问题却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问题。

因此,不论我们的教育体系在之前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什么问题,高等教育都必须要有全球的视野,要有国际标准,这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人才标准趋同化的背景下所面临的新挑战。换言之,在我国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符合世界人力资源标准人才的重任。

《中国科学报》:众所周知,北京交通大学是一所行业特色极为明显的院校。这类院校在我国“走出去”的进程中,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陈峰:对于行业类院校而言,特别是对于学科特色特别明显的院校而言,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事实上,在计划经济时代,行业特色院校就曾培养了大量专门人才。改革开放后,多数院校依然保持这一特色,这其实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优势。

在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重大战略也需要学科特色优势明显的学校发挥自身作用。仅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例,在这一重大战略中,中国高铁既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快实施战略的重要工具。而行业特色院校正好切合了我国高铁“走出去”的需要。

其实,中国高铁“走出去”早在几年前就启动,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走出去的速度要比教育走出去的速度快得多。这带来的问题便是因为缺乏本土化的人才培养,很多国内企业在国外完成重大工程后,必须留下一批人,因为当地人难以完成工程的后期运营,这就是教育没有先行所造成的后果。

因此,发挥行业院校的作用既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也是行业院校做好自身定位的重要标准。在我国不断加强对外交流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的高校没有相应作为,这也是一种失职。

“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中国科学报》:为了发挥行业院校在国家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我们应该作哪些努力?

陈峰:我们首先要有这样一个信念——我们一定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强国。因为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们有充足的后备人才资源。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引入来自世界范围内的留学生,培养他们知华、友华、亲华。当前,我们要有这样的前瞻性布局。事实上,国家也一直在强调这样的布局,不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该项工作在推进速度上并不是很理想。应该说,这也是高等院校对接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和义务。

在国家大力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国际化不是简单的开放市场,更不是单方面引进西方教育理念,而是将“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化。通过这种结合所产生的身份转变,扩大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以后的教育输出,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报》:在很多人看来,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大量对外交流项目,总给人一种浮于表面的感觉,不知您是否有这种感觉,您觉得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陈峰:这种感觉的产生,源于我们缺乏对相关师生的深层次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他们的交流能力受到限制。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我们的很多对外交流项目中,行政推动的力量比较强。换言之,促使大家从事某一对外交流项目的,不是老师和学生的内在需要。

国外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通常是参与者本人认为某项工作非常重要,自己一定要做,而且做完之后也能给个人和学科带来重大的促进作用。但中国的很多做法并不完全是这样,这就难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产生一种难以深入的感觉。

一项长期的事业

《中国科学报》:在今年的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上,众多交通类的高职院校获邀参加。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陈峰: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行业特色院校应该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服务。所以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抓紧时间促成中俄双方交通类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深度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一批懂俄语的中国学生,以及培养一批知华、友华、亲华的国外留学生,为将来中国企业“走出去”作准备。

在中俄双方的教育交流中,本科类院校的学生其实更愿意去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留学深造,反倒是高职类学生到俄罗斯留学甚至升本的意愿更加明显。在留学期间,这些学生基本都能掌握俄罗斯当地语言。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旦有中国企业在独联体国家承揽工程,这些既懂技术,又懂双方语言的人才,将成为基层建设中的骨干。

《中国科学报》:这就是您所提到的提前布局,为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服务?

陈峰:是的。从明年开始,我们还将在非洲和南美洲布局,并计划在非洲建立中非交通大学。这类高校的培养目的也不是大量培养硕士、博士,而是培养适合当地需求的技术人员。因此,我们还会联合高职院校参与此项工程,使得各类高校在中非大学中能够各尽所能,服务于非洲。这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我们也希望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