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合肥工大减少理论课 优化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
发布时间:2010-11-18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0-11-05

“从2010级起,学院本科生将有1年的时间在企业一线或者施工现场熟悉了解土建工程的工序和环节,这样能大大缩短他们在工程一线的适应时间,以更快地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优秀工程师。”在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院长朱大勇教授向记者介绍他们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为保证工作稳步推进,他还第一次兼任了2010级本科新生的班主任。

通过对本科生培养模式的调研,合肥工大改革了现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今年9月,合肥工大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61所试点院校之一,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的540名本科生成为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首批学生。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行业优势和长期形成的办学特色,合肥工大近期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标准。学校与相关企业专家一起,分别设计了本科生、研究生“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育体系,整体优化课程内容,改革知识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全面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学校采取“3+1”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其中3年以在校理论学习为主,1年主要在企业学习、工程实践,并完成毕业设计。

据介绍,合肥工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培养模式整体得到了优化,重新构建了有利于培养工程师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增加了新兴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知识,联合工程技术人员编写工程特色鲜明的新教材,也使得学生学习更加贴近生产一线;评价体系逐渐完善,学生在大四时不仅要顶岗实训,其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也将围绕合作单位的生产实际开展。

合肥工大教务部门有关负责人说:“新的课程体系理论课堂教学与原先相比,减少了约1/7的课时。课时减少了,但课程知识点没有减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标准也没有降低,反而更高了。学校要求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工程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培养。”

此外,学校还规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课,至少要有8至10门课程必须由在企业中工作5年以上、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目前,学校已与江淮汽车集团公司、中铁四局等17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