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一流本科教育:认识问题、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
发布时间:2019-03-26    文章录入:gaojiaosuo    点击:[]

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9年第1

要: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如何认识和识别一流本科教育,二是如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前者首先要解决对本科教育重要性等方面的认识问题,以提高对本科教育的重视及深化对一流本科教育的认识;其次要明晰一流本科教育具备的基本特征,以清楚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方向和评价标准。后者涉及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路径、建设重点、课程教学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其中建设路径主要按照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逻辑过程,讨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需要经历的主要环节、内涵及其要求。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一流本科教育的认识问题、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

关键词:一流本科教育;一流专业建设;一流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建设路径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在突出“大学”和“学科”的“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容易被忽视甚至最终影响“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实现的是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如何认识和识别一流本科教育,二是如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前者首先要解决对本科教育重要性等方面的认识问题,以提高对本科教育的重视及深化对一流本科教育的认识;其次要明晰一流本科教育具备的基本特征,以清楚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方向和评价标准。后者涉及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路径、建设重点、课程教学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其中建设路径主要按照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逻辑过程,讨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需要经历的主要环节、内涵及其要求。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一流本科教育的认识问题、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

一、一流本科教育的认识问题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首先要解决与一流本科教育相关的一些认识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能否脚踏实地地开展,关系到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预期目标能否根本实现,关系到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能否在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些问题中,首当其冲的是对本科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此造成在本科教育上投入不到位,包括教育教学资源投入不到位、高校领导工作精力投入不到位、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投入不到位等方面,使得不少高校把学校工作重点放在似乎能够看出水平的硕士和博士培养上,以及容易有显示度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上。事实上,本科教育与高等教育和“双一流”建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第一使命和首要任务。在大学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其他职能提出之前,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唯一任务。在当今世界,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是中外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一要务。

其次,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体部分。作为大学教育的本质和基础,社会对本科人才的巨大需求使得本科生成为高校学生的主要构成,加上本科教育学制最长,需要教育资源投入最大,以及本科教育质量关系到能否为各种类型的硕士和博士教育提供优质生源等,本科教育必然成为整个大学教育的主体。

第三,本科教育承载着大学的办学声誉。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是国际公认的评价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本科毕业生数量巨大,他们在社会各行各业的表现和口碑对母校的办学声誉产生直接的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同主要基于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接受。

第四,本科教育与学科建设相互促进。在本科教育促进学科建设上,本科教育对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三方面要求:首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并深刻把握本科教育内容;其次,能够运用理论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具备突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能够为本科教育持续不断地提供丰富的课程教学内容。这些只有通过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才能实现。此外,本科生参与科研不仅为学科建设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而且科研选题的跨界性能够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发展。反之,学科建设能够从五方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首先,学科建设是知识积累、传承和创新的过程,能够为本科教育提供基础性的知识体系;其次,科研实验室和各种仪器设备为本科教育提供充足的实践教学资源;第三,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等研究性教学的能力;第四,有力地支持学生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第五,能够在学科团队的组成过程中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

除了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一流本科教育的认识问题还有以下几方面:

一流本科教育要落实在一流专业平台并体现在一流人才培养上。本科教育是一个综合概念,其最终目标是培养本科人才,它必须以构成本科的各个学科专业为平台,在这样的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上培养出各种类型的本科人才。因此,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就需要围绕培养一流本科人才这一终极目标,开展相关本科专业的建设,使这些专业成为一流人才培养的平台,进而培养出一流的本科人才。

一流本科教育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一流本科教育虽然是众多高等学校的共同追求和建设目标,但市场对人才需要的多样化、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和高等学校之间办学定位的差异性,都要求高等教育能够提供不同类型的一流本科教育。因此,衡量一流本科教育的标准是不尽相同也不可能统一,这也符合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多样性的特征,多样化的质量标准应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

一流本科教育并不需要把培养专业领域的专家作为刚性目标。虽然本科教育带有专业教育的属性,但不应硬性要求通过本科教育就培养出该专业领域的专家。就一流本科教育而言,一流人才培养的重点应该为学生日后成为行业和专业领域的专家及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如果过于强调在某个领域的“专”和“精”,势必造成学生日后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不足。

一流本科教育不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专利”。虽然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核心目标,但是其他类型和层次的本科院校也应该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作为自身的努力方向,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各种类型的一流的本科人才,而且因为占高校主体的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培养“适销对路”、满足不同区域需要的一流本科人才上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更何况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对一所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牵引作用并能够产生整体效应。

一流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全体学生受益。一流本科教育不是培养少数优秀毕业生,而是要使全体接受一流本科教育的学生都成为一流本科人才。这就要改变以往“尖子班”“实验班”的做法,不是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仅用于少数学生身上,而是要加大教育教学资源的投入,包括优质教师资源、场地设备资源、图书网络资源和实习实践条件等,以保证进入专业的每一个学生均能够享用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

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是动态发展的。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必须随着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一流人才要求的变化和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对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进行及时和动态的调整、充实和完善,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以保证本科教育始终处于“优质”和“一流”的状态。

二、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流本科教育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特征,这是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时必须明确清晰的。根据一流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一流本科教育必须具有的基础和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对一流本科人才的要求等,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得到具体体现。

1.在高等学校的地位上,一流本科教育表现出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一流人才是各类人群中的优秀分子,其“优秀”应该首先表现在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政治素质等方面。因此,高校应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一方面,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发展、改革和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之中;另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注重学生合格公民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不断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政治觉悟、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努力造就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本科教育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大学教育的主体,关系到高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因此高校必须把本科教育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在战略制定层面,要在学校的使命、愿景、办学定位和战略目标上突出本科教育这项中心工作,将本科教育建设贯穿于学校整个发展战略之中;在战略实施层面,学校的综合改革方案、教师队伍建设、机构设置、管理模式、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年度工作要点、年度经费预算、教育教学资源投入等工作要围绕着本科教育这项中心任务来进行。

先进的本科教育教学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本科教育教学理念将引导本科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不同层面和不同方面。在本科教育的目标任务方面,必须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立德树人,坚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理念。在本科教育的育人机制方面,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全面发展的理念; 必须强调校内外、课内外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强调教师教书与全员育人相融合的理念。在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方面,必须树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必须坚持政产学研多方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

2.在办学资源和条件上,一流本科教育表现出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一流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成就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要素,要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来衡量和看待一流师资队伍,包括教师队伍、教师个体和发展环境三方面。教师队伍方面包括数量和结构:一流教师队伍在教师数量上应该表现为具有较低的生师比,接近或达到国际上一流本科教育的标准;一流师资队伍的结构上应该表现为年龄、专业、经历、职称、学缘等方面不仅要合理,能够达到优势互补,而且要达到最佳组合,形成整体的最优效果,并且还要满足一流本科教育未来发展的需要。教师个体应该满足以下要求:广博的知识面,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充分的专业实践经历,丰富科研成果与较高的学术造诣,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胜任指导学生职业发展。在教师发展环境上,高校要建立起有利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发展的政策制度、发展机制和保障条件。

一流的教育教学条件。教育教学条件是成就一流本科教育的物质基础。教育教学条件主要包括教学设施和信息资源两方面。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办学条件、教室、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校外实践基地等。其中办学条件必须优于教育部相关规定;各种教室的数量和功能要能够满足不同形式的教学需要,尤其是小班课、研讨课、小组学习等;校内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在数量、功能和管理上要能够满足各类实践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学生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需要;高校在校外与相关行业和实务部门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在数量和类型上要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学生实习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信息资源主要包括纸质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和网站等。其中纸质信息资源指的是图书、期刊、资料,尤其是高水平的参考书、相关学科专业的核心刊物等;电子信息资源指的是数字化资源、优质共享的课程资源、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等;网站指的是各种课程网站,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课程网站等。

充足的教育教学经费。教育教学经费是成就一流本科教育的经济基础。教育教学经费包括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教育教学环节发生的费用,包括师资培训、实验室维护和更新费用、专业实践经费、图书资料经费、实习基地建设经费、毕业设计(论文)费等。教育教学经费不仅总量上要高于教育部规定的合格标准,而且要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逐步增长,并且要有保障本科教育教学经费投入、向教学一线倾斜、不被挪用的有效机制,以满足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

凸显的办学优势和鲜明的教育特色。办学优势和特色是成就一流本科教育的集中优势。凸显的办学优势可以体现在学科、学校和区域三个方面。学科优势可以表现为本科专业所在学科是重点学科,具有与众不同的学科特色。学校优势可以表现为或者高校作为整体具有坚实的行业背景,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相关行业的高度认可,或者高校在其服务面向区域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区域优势可以表现为高校在其服务面向区域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同类院校的出类拔萃者。鲜明的教育特色可以集中表现在一流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类型和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等方面,必须是独有的、不可替代、难以被其他专业所模仿的。

一流的学科及其成果。相关学科及其成果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支撑优势。一流学科及其成果能够形成对一流本科教育的有力的专业支撑,通过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共同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具体而言,其作用可以表现在四个方面:提供丰富和前沿的教学内容,提供充分的实践教育资源,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支持专业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3.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流本科教育表现出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是一流本科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和学生自身需要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首先,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要,包括不同的人才类型、不同的培养规格和不断变化的专业方向等;其次,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的不同需求,包括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不同区域的就业或创业;第三,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后走不同的升学路径,包括在国内或国外升学、跨学科或专业继续学习等。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一流本科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可以从几方面体现:首先,在专业选择上,给予充分的选择时间和空间,使本科生可以基于个人志趣和潜质选择就读专业或方向;其次,在培养计划上,允许本科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符合个人实际的个性化培养计划;第三,在课程选择上,通过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允许跨院系甚至跨校选课,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第四,在教育教学资源上,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育场所和实践场地,支持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

重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随之改变和创新,因此重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流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特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例如: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注重学科交融,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发挥科研优势,寓教于研培养人才;发挥多方优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积极推行弹性学制和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等。

具有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和提高,要求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环境。与校外各种组织建立良好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人才培养的工作格局,是解决高校资源和条件不足、培养“适销对路”的一流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具有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是现代社会对一流本科教育的要求。这种机制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人才需求方深度参与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学生在用人单位实习实训制度,与用人方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社会产业需求侧在质量、规格和水平上的适应。

有效的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有效的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是一流本科教育确保实现预期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所必需具备,主要包括针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针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达成度进行评价的外部评价体系,以及专业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在于通过定期评价促进培养标准的达成;外部评价体系的作用在于掌握应届毕业生对培养标准达成的评价、往届毕业生对培养目标达成的评价,以及用人单位或毕业生升学高校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专业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作用在于运用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和外部质量评价体系获得的质量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质量。

4.在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一流本科教育表现出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毕业生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动态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不同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不论什么专业都存在着这样一些能力,它们将在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毕业生社会贡献的大小和作用的发挥,这些能力就是创新创业能力、动态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是现代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基本要求,动态适应能力是迅速变化的行业对高水平人才的适应性要求,终身学习能力是知识爆炸时代对各类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上述三项能力应该作为一流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论属于哪个专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受欢迎程度高,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本科教育能否成为一流的关键在于其毕业生能否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当前和未来的需要。这方面不能仅看毕业生就业率这一数量指标,还要考虑毕业生就业质量,包括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属性和层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性质和重要性等,此外,对相同专业,还可以通过毕业生的年薪予以衡量。

毕业生日后能够承担重要的专业和社会责任。通过分析中外不同时期各行各业担任重要角色的人士可以知道,他们往往在大学期间接受过高质量的本科教育。由此可以认为,本科毕业生能否成为一流人才最终取决于其能否在日后,如毕业五年以后,在所在行业等最具竞争优势的领域承担重要的专业和社会责任,包括成为本领域的骨干专家、行业产业的领军人物或行业部门的领导者。

上述四个方面共16个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作为制定评价一流本科教育标准的基础。

三、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路径

要将本科教育建成一流,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按照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逻辑顺序,沿着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建设路径开展具体建设工作。虽然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路径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建设路径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正是使前者成为“一流”的关键所在。尽管高校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过程中都要沿着相似或相同的路径,但每一所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均应有各自的侧重,尤其是要:明确本校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即面向什么区域或哪些行业培养何种类型的一流本科人才;重视形成和发挥本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培养独具竞争优势和特色的一流本科人才。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首先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整个建设过程,因此,必须摒弃不相适应的、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体现高等教育责任的教育教学理念。

树立主动服务、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不仅要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服务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且要面向未来,满足国家未来需求,甚至引领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因此,树立主动服务、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关系到一流本科教育的战略定位和整体规划。

树立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要求一流本科教育培养出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政治觉悟,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能够以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为己任,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堪担重任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树立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关系到一流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的确立。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为受教育主体,学生的自我需求、兴趣爱好、特长潜力等个性特征必须得到充分满足和尊重,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的学习和成才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才能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探索有效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因此,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关系到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水平和一流本科教育质量。

树立人才培养全面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是一个全面综合的概念,培养质量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教育不仅仅发生在课堂内,也不仅仅发生在教学过程中。事实上,学习是生活,生活也是学习,教育无处不在,环境影响成才,要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在育人上的积极作用,调动校内外利益相关方所有可能的教育教学资源,营造校园良好的全方位育人环境,使学生在更好的条件、环境和过程中接受教育。因此,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人才培养全面教育理念关系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质量观念。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行业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同时,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只有避免同质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因此,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质量观念有助于高校注重自身办学优势和培养特色的形成,培养符合自身定位、满足社会需要的多样化一流本科人才。

2.开展一流本科人才的需求调研,确定本校拟建一流本科专业

具体着手开展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之前,需要调研市场对一流本科人才,尤其是与本校学科专业相关的本科人才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这个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工作:首先,明确本校办学定位、确定相关专业服务面向,为后续工作明确范围;其次,研究国家发展战略及行业产业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了解未来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动向;第三,面向未来,分析服务面向区域行业产业发展趋势,从区域层面把握今后,尤其是5年以后相关行业产业发展态势;第四,在前面工作基础上,分析和预测服务面向区域相关专业未来对本科人才的需求;第五,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结构、本科教育的比较优势和潜在特色,确定本校拟建设的一流本科专业;第六,与校内外利益相关者一道,共同确定本校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制定培养标准。

3.优化本校学科专业布局,形成本校拟建一流本科专业

确定拟建设的一流本科专业后,需要对本校的学科专业布局进行优化重组,形成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专业对象,包括以现有本科专业为基础形成的专业和以现有教育资源为基础新设置的本科专业。这一环节主要有以下工作:首先,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估,包括与拟建一流本科专业的关联性,能否作为一流本科专业的主体,还是作为支撑专业等;其次,根据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预测结果,充分考虑本校教育教学资源整合重组的可行性和新增投入的可获得性;第三,对本校现有本科专业进行调整、整合、重组,形成以现有专业为基础的拟建设的一流本科专业;第四,以本校现有教育资源为基础,增设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等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

需要注意的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平台可以有实体和虚体两种模式,即按照传统的以系为实体平台进行专业建设的模式和不设实体的由相关院系和关联学科组成的构架,或称跨学科交融的新型教学组织。

4.研究中外一流本科教育,明确本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重点

虽然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与此同时,国内兄弟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经验也值得相互学习,因此,有必要研究中外一流本科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首先,比较中外高校,尤其是学校层次、类型和定位与本校相近的高校的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及特征;其次,分析这些高校一流本科教育的共性即普遍性的特点及个性,即差异性的方面;第三,找出成就这些中外高校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要素,这些正是拟建一流本科教育高校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的;最后,结合本校特点和具体实际,如学校类型定位、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资源、本科教育积累等,明确本校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重点。

5.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一流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需要高度重视和长期坚持的工作,不仅需要队伍建设规划,而且需要经费投入、环境建设和机制保障。建设胜任一流本科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大体可以包括以下工作:制定教师聘任、考核和评价标准,专职教师的引进和在职培养,兼职教师的聘请和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丰富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开展教师队伍团队建设,重视教师发展环境建设,深化教师激励机制改革。

教师队伍建设要围绕着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既要重视教师个体的全方位培养和提高,更要注重团队建设。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师个体发展上,要着力避免教师只“培养”自己,而不重视“育人”的现象。事实上,一流的师资队伍应该强调的是队伍的“整体最优”,而不是仅追求每位教师的“个体优秀”,也就是说,只有整体最优,才能在一流人才培养上产生最佳效果。

6.制定一流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对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提出的系统完整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措施,是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执行的主要文件。一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遵循三项原则:一是充分发挥本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二是注重校内外利益相关多方合作协同育人,三是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一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满足三方面要求:一是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二是以实现本专业一流人才培养目标为目标,三是全面落实本专业一流人才培养标准。

一流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特征:首先,满足多样化一流人才培养需要,即能够用同一方案培养出多种不同类型的一流本科人才;其次,适应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即能够按照宽口径、跨学科培养一流本科人才,以扩大毕业生的适应面;第三,支持多方合作协同育人,即有利于本专业利益相关各方,包括校内相关学科专业、政府部门、校外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密切配合、携手合作,共同培养一流本科人才。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培养标准的主体,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因此,在制定一流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要按照上述原则和要求开展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课程体系改革要注重三点:一是课程的多学科交叉,二是课程的综合化,三是课程的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有效性、稳定性、系统性和前沿性。

一流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具备三个特征:一是选修课所占比例足够大,给予学生充分的选课自由和空间;二是允许学生跨院系甚至跨校选课,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三是专业教育课程的多样性和替代性,既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在课程间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课程建设。

7.加强相关学科的研究

加强与一流本科专业所依托的相关学科的研究,可以从四方面支持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通过参与相关学科的研究,培养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能力;相关学科研究成果能够有力支持新课程的建设和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促进一流本科专业内涵建设;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平台;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有利于发现学科的新增长点和一流本科专业的新的发展方向。

加强相关学科的研究可以从四方面着手:首先,以一流本科专业主要依托的学科为主要研究对象;其次,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尤其是相关行业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相吻合的方向的研究;第三,在研究过程中,重视研究成果的梳理、整合和提炼,及其对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第四,给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鼓励他们尽早参与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科研活动。

8.按照专业大类选拔招生

按照专业大类选拔招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大类招生的作用主要有几方面: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现自身的特长潜能,个性化地选择后续专业方向和职业志向;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选课平台,从而打下良好的通识教育基础;能够促进专业教育实质性改革,包括培养目标和标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以更好地吸引优秀生源;促进多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包括多学科交叉课程建设、多学科专业教师合作、多学科专业的形成和建设等。

大类招生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原有的细分专业中形成专业大类。目前分析有两种方式:一是拓宽专业口径,将相近的专业归成一个专业大类,这是多数高校当前采用的方式,其被广泛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原有细化专业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包括教师、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因而这种方式容易被接受且相互之间容易融合;二是按照新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将不同学科门类的专业组成跨学科的新的专业大类,以适应经济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这种方式要求高校对相关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尤其是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进行预测分析,把握好未来行业产业发展方向。

大类招生的目的在于实施大类培养,因此要重视并做好招生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

9.建立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建立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目的就是确保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实现,主要包括构成完整质量保障的各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协调这些关系的运行方式。构成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诸要素包括组织和个人:组织架构包括校院系教学委员会、学校教学督导组、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等;个人包括校、院、系、专业各层级教学质量责任人及任课教师。质量保障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由各要素各自承担的质量责任所决定,如任课教师负责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责任,而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和课程最终质量的评价等。质量管理文件往往规定了各要素各自承担的质量责任以及各要素之间协调配合以实现质量保障的运行方式。

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全过程是以业已制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为依据,经历按照质量要求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质量监控评价、反馈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和改进建议、按照质量标准改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多个环节。

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质量责任落实、评价方法有效、注重过程监控和坚持持续改进。质量责任落实要求每个教育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都得以具体落实;评价方法有效强调的是评价方法对评价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过程监控的目的在于防范于未然,注重事前和事中而不是事后的质量监控;坚持持续改进追求的是持续不断、永无止境的质量提升。

10.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是一项综合性、全员性的复杂任务,是将专业招收的学生培养成为一流人才的过程,不仅要认真严谨、不折不扣地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时序、要求和模式实施外,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确保一流人才的培养。首先,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保障,尤其是在教学经费、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要完全满足一流人才培养的需要;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自由、民主、平等、积极的教育教学氛围,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要重视课外学习,充分发挥各种科研活动、学术交流、社团活动、学科竞赛等在人才培养中的互补作用,以实现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四,要出台向教学一线倾斜的政策措施,将教书育人作为合格教师的首要条件,组织开展教学教研教改的教学团队,构建教师教学的良性竞争机制,促进教师重视教学、研究教学和追求教学质量。

尽管高校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过程中都要沿着上述相似或相同的路径,但不同高校在每个环节的建设中均必须密切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开展工作,避免不同高校之间一流本科教育同质化问题的出现。

事实上,建成一流本科教育至少还需要开展三方面的工作:针对一流本科人才培养需要的机制、制度、平台等方面的重点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一流本科教育保障机制建设等。这些内容将另文予以研讨。

(作者:林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