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大学素质教育的历史审视与现实反思
发布时间:2017-06-12    文章录入:gaojiaosuo    点击:[]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2017年第6

摘 要:大学素质教育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大学素质教育起始于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在推进大学素质教育进程中,既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同时也对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当前,社会转型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与冲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期待以及彻底解决高等教育的沉疴与积弊等,都要求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深刻认识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是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将大学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是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依托与支撑。

关键词:大学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思想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探究与开展素质教育至今已20余年,20余年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澄清和研究。本研究就大学素质教育相关问题发表一些看法,与学界同仁交流互动。

一、大学素质教育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至此,国家已旗帜鲜明地提出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大学素质教育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

(一)大学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创新

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提出,其后才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之名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以解决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存在狭隘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缺失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化与发展,社会各界对大学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也不断丰富与完善,并逐渐以大学素质教育之名取代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称谓。可以说,大学素质教育是为破解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各种弊端与问题而进行的本土化探索与创新,不是其他任何国家高等教育理论的简单移植或借鉴。正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瞿振元会长所指出的那样,大学素质教育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产物,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当代中国教育实际问题的理论创新,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互学互鉴的态度,汲取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

(二)大学素质教育是人们对高等教育本质理论认识的深化

从本质上来讲,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高级专门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近代以降,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亟需大批专业人才发展工业与科技,又加上“以苏为师”一边倒政策的影响。从而导致在理论上,人们普遍地将高级专门人才窄化为专业技术人才;在实践上,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专业划分也越来越细、越来越窄,培养的人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逐渐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尤其是文化素养缺乏引起了各界的诟病与质疑。由此人们也逐渐认识到,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有人文素养。在此背景下,大学素质教育才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各界进一步认识到大学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业务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身心素质教育等多个要素,并且各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也就是说,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身心素质教育之间应是彼此衔接、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惟其如此,才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才能践行“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本质使命。

(三)大学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

在理论界,关于大学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之间关系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有研究者甚至发出“高等学校何必套用‘素质教育’”的质疑。我们认为大学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大学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在宏观层面,大学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也即是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实现与自身的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以及价值追求等相适应的发展,也即是个性发展;在微观层面,大学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综合发展,也即是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协调发展,也即是个性发展。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全面发展都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个性发展都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实现途径。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大学素质教育,大学素质教育才有正确的方向与目标;只有尊重个性发展的大学素质教育,大学素质教育才有坚实的基础与动力。

(四)大学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界集体反思的结果

大学素质教育思想不是某个人提出来的,也不是某几个人提出来的,其形成与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政策界以及实践界针对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各种弊端与问题而进行的集体反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自1995年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国家先后发布多个政策文件对大学开展素质教育做了战略部署与规划,大学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国家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之一;二是大学积极探索与开展素质教育实践,建立了一大批素质教育基地,开设了多门素质教育课程,开展了多项素质教育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三是学术界对大学素质教育进行了系统、深入、持续的探究,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为专门交流、探讨与研究大学素质教育相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发表了一大批学术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为大学素质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可以说,正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政策界以及实践界的有机协调、系统衔接、互促共进,才促成了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大学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完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集体反思。概而言之,大学素质教育是随着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是为破解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弊端与问题而进行的本土化探索与创新,是人们对高等教育本质理论认识的深化,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集体反思,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正如瑞典著名教育学家查尔斯·赫梅尔评价终身教育思想时所说的,“可以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的终身教育概念的发展,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素质教育思想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素质教育的思想光辉,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素质教育在推进大学素质教育中的历史贡献及启示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为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推进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同时也对当前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文化素质教育在推进大学素质教育中的历史贡献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推进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1.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开启了大学素质教育的先河。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与理论研究的推进,都起始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之初所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建立的试点基地、召开的相关会议以及学术界的理论研究等,基本上都是使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之名。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学术界与实践界普遍认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基础,而在实践过程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又最为缺乏。也就是说,当初提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在其本质上就是直接指向大学素质教育的。所以,我们认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开启了大学素质教育之先河。周远清同志也曾多次指出,大学素质教育是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来开展的。杨叔子院士也认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作为一个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或突破口,亦即作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或突破口,在认识与实践上已经“切入”教育改革,“切入”素质教育。可以说,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与推进,拉开了我国大学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幕。

2.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深化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告诉我们,在外在发展诉求和内在发展逻辑的共同作用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也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之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与实施的这些年,恰好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大变革时期。众所周知,在高等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着“专业基础太窄、人文熏陶太弱、个性约束太大、功利导向太强”等弊端,这些积弊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期待。正是在高等教育教学亟需变革的背景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走进了高等教育领域,被认为是解决上述积弊的良方。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所隐含和传达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等基本思想、理念与原则,为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积累了经验。大学素质教育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是扎根于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本土化的理论创新。又加上大学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大学推进素质教育并没有现成模式可作参考。可是,作为一个教育思想,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必然要依托于具有可操作性的抓手。当时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文化素质教育缺失问题较为突出,因而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就顺其自然地成为这样的抓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与实施至今的20余年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经验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提供参考与借鉴。如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所强调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等基本做法,都可以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此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有效开展与实施对大学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素质教育对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启示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对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推动大学素质教育开展功不可没。今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要持续的开展下去,文化素质教育不可放松、不可忽略,这既是开展大学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仅仅开展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不够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不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全部,不能代替大学素质教育。当年,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为大学素质教育开启了先河。今天,我们必须继续前进,从开展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进入到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一方面,大学素质教育起初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人文教育缺失的弊端而提出,所以在实践开展过程中为了突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就直接采用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称谓。但是,就像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大学的素质教育是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陷而提出的,但并不局限于此。并且,随着高等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与诟病。诸如有研究者所指责的“学生正被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问题,已不是单纯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缺失所能解释的,也很难通过单纯地开展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而彻底解决。今天大学所面临的环境与存在的问题与文化素质教育提出时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仅仅开展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已不能完全适应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求了。因为这“不只是称谓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问题”。

另一方面,大学素质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文化素质教育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素质教育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以及身心素质教育等丰富的要素,各要素彼此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在大学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只有彼此协调、互促共进,才能有效实现大学素质教育的目的。很显然,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单纯强调文化素质教育,很容易导致视野狭隘甚至认识偏差,从而势必会轻视甚至是忽视其他素质,这与大学素质教育“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本质追求相悖。大学素质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需要从整体与全局的层面来把握,而不应局限于某些方面。虽然,目前有研究者“仍然主张使用‘文化素质教育’这个称谓”,但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毕竟是少数。

总而言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历史时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继往开来,对全面开展大学素质教育应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全面开展大学素质教育应有更扎实、有效的行动。

三、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回应社会转型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带来挑战与冲击的必然之举,也是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需求与期待的必然选择,又是彻底解决高等教育沉疴与积弊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转型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与冲击,要求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

大学是人才培养与输出的战略基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科技以及文化等领域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为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逐渐完善,为激发市场活力与释放市场潜能等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成为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滋长与蔓延的重要推手。政治领域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多元价值观的激荡与碰撞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多元文化社会已然形成。各种优秀与腐朽的文化、进步与落后的文化以及激进与保守的文化等,都在不断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正确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各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道德滑坡以及心灵扭曲等社会与道德问题也层出不穷,甚至泛滥成灾。概言之,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与恶化,所接触的文化也逐渐多元与开放,这对大学生素质的养成、提升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与冲击。正如杨叔子院士多年前就已明确指出的那样,各种不良因素往往会导致学生只务“实”而不务“虚”,往往只计个人实利,而缺乏“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情怀。当前,广受关注的大学生“空心病”,就是这个问题的时代表征。所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培养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和国际大国地位相符的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如此才能从容应对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冲击,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期待,要求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放眼世界、立足全球、面向未来而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创新事业。习近平主席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与关键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是开展与实施高等教育活动的基层行动主体,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战略基地,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大学推进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追求,大学推进与实施素质教育也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途径。由此可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客观上就要求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

(三)彻底解决高等教育的沉疴与积弊,要求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历来就具有崇尚实用与功利的传统,较为强调灌输、服从、背诵、分数,不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与批判精神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唯师、唯上、唯权,不唯真”,善于记忆、考试,不敢质疑与批判,没有创新性。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科高度分化导致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与对立,并没有在学科高度融合与交叉的发展趋势与背景下得到缓和,甚至两者之间分离与对立的状态还在不断加剧。此外,高等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以“课堂、教材以及教师”为中心的基本状况,并没有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培养的学生功利性追求较强,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薄弱,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低下,也就不难理解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矛盾与问题不但没有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而得到解决或缓和,反而愈积愈重。这显然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极为不符,也严重地影响与制约着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进程与质量,亟需解决与治理。正如杨叔子院士曾深刻指出的那样,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大学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是教育工具意识向本体意识的回归,是高等教育践行“立德树人、以人为本”使命的必由之路,需要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

四、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若干建议

“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大学一切活动的立足点与落脚点。大学素质教育则是“立德树人、以人为本”落实的基本途径与核心依托,践行“立德树人、以人为本”要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大学素质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不是一些构成要素的机械组装。因而,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既涉及大学外部的文化与制度等方面,又涉及大学内部的制度、课程以及教师等方面。相对而言,影响大学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外部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并且对大学而言,既难以控制,短期内也难以改变。大学应立足于既有条件与环境,从自身着手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大学内部的视角,为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提几点看法。

(一)深刻认识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是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与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思想层面得到确认,实践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在思想上认识到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是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与前提。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最终要体现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可以说,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然之举。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某些方面存在偏差或不足就很难称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然而,纵观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可以说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依然任重而道远。①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担当以及人文精神等缺失的批判与质疑不绝于耳;②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政府、大学、家长以及学生的共同之痛,各方为解决这个问题可谓费尽心力,然而,很多大学生依然未能走出“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应该说就业难问题是内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暂且不论当前经济社会转型与大规模扩招所产生的结构性矛盾等外部性因素,对大学生素质而言也是一种无声的叩问与质疑,近年频现的招工难现象或问题就是最好的明证;③近年来大学生因身体原因猝死,因感情、工作、家庭、学业以及与他人关系等问题发生自杀或他杀的现象,令人匪夷所思、触目惊心。虽然,从总体上来看,上述现象或问题只是个案,但所反映出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在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转变思想观念、廓清理论认识,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等同于文化素质教育,而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操作化与具体化,内在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多个层面,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在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融会贯通、整体协调、全面推进,形成立体化协同育人体系,如此才能为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思想与理念上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强调与重视,是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与前提,但这并不必然带来大学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与切实落地。实际上,我国大学素质教育实践之所以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准确抓住与深刻把握大学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如前所述,我国大学素质教育实践是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为切入点而推进的。然而,随着大学素质教育实践不断走向深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并没有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以及身心素质教育等形成有机整体。实际上,在大学素质教育实践开展过程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以及身心素质教育等被有意无意地轻视了,至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我国大学素质教育实践为何至今依然磕磕绊绊、成效不彰,且问题愈加突出。在此背景下,通过实施“核心素养”教育、开展名著名作选读活动以及开设核心课程等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认识与实践,虽为破解大学素质教育困境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但并没有实现大学素质教育有效开展与顺利推进的目标。究其缘由,本研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准确抓住与深刻把握大学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实际上,早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为推进与实施大学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亦即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着力点。没有以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着力点,大学素质教育就缺少可行且可靠的抓手,就缺少科学而合理的定位。如此以来,大学素质教育也就难以切实落地。

(三)将大学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是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关键

将大学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是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关键,但这在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具有不同的指向与意蕴。在宏观层面上,将大学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将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有机结合。长期以来,缺少文化氛围、文化认同、文化支撑以及文化引领,是大学推行与实施素质教育进展缓慢、成效不彰的重要原因。在整个社会环境不利于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学自身更应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旨归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与深化“大学人”对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思想认识与文化认同;②大学要破除党委与行政、行政与学术、党委与学术以及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抵牾,以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为宗旨,形成大学的党委工作、行政工作、科研工作以及教学工作等彼此协调、相互配合的新格局;③校级的顶层设计、院级的系统协调以及系级的具体操作,要以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为宗旨,形成彼此衔接、上下协同、前后统一、全面协调的大学素质教育新环境;④要打破大学各职能部处之间彼此割裂的单兵作战状态,以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为宗旨,打通学校的学生处、学科处、科研处以及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形成互联互通、协同育人的新局面。

在微观层面上,将大学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将大学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始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大学素质教育必须依托一定的课程,但绝不是一系列不同名目课程的简单叠加,而必须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果。课程体系建设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扩大课程知识含量、增加课程吸引力、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总量、丰富课程选择,以形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锻炼、知识积累与人格塑造、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等相结合的大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创新,打通传统上不同课程教学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形成大学素质教育思想一以贯之的课程教学。大学素质教育理念必须借助于具体的课程教学活动才能达成与实现,这是由大学教育属性决定的。课程教学活动是实现大学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途径与中介,但这些承载素质教育思想的课程教学不应是彼此割裂的机械相关,而是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彼此衔接、相互协调的有机统一。只有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创新,打破传统上不同课程教学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和相互割裂的状态,才能形成大学素质教育思想一以贯之的课程教学;③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耶鲁大学前校长莱文曾指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不大一样。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必须要鼓励与支持教师更多地采用诱导式、启发式、探究式以及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释放学生发展潜能,只有如此才能使大学素质教育真正落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依托与支撑

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素质教育顺利推进与开展的基础支撑,也是决定大学素质教育效果与质量的核心因素。可以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亦即解决大学教师有没有能力胜任和愿不愿意积极投入与践行大学素质教育的问题。

大学教师胜任能力的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学教师能不能胜任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就是师资队伍能不能形成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有机整体。大学素质教育思想既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之中,又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之中,而教师始终是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可以说大学教师素质直接决定着素质教育实施与开展的质量与效果。由于素质教育思想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实施与开展的历史相对较短,与此同时,我国相当一部分大学教师又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与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存在现实的差距。所以,在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对大学教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与文化素养,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以符合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构建优秀教师共享机制,促进不同学校、院系以及学科(专业)之间优秀教师实现交流与共享,从而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互补、能力协调,符合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

大学教师愿不愿意积极投入与践行素质教育,主要取决于有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正如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的那样,“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同样,良好的制度环境对大学教师积极投入与践行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构建与完善大学教师积极投入与践行素质教育的良好制度环境,主要是解决高等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和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脱离学生自身素质提升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其核心与关键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师评价与考核制度。在科研至上、论文至上、项目至上、经费至上以及获奖至上的教师评价与考核制度环境中,大学教师很难安心于教学,何谈积极投入与践行素质教育。同时,素质教育的成效与质量最终要体现在学生个人身上,不考虑学生素质提升与发展的大学教师评价与考核制度是不科学,也是不合理的。因而,应构建以学生素质提升与发展为导向的大学教师评价与考核制度,为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提供正确的制度导向与制度环境,破除当前“数字化”评价机制对教师的“绑架”,促进科研与教学在推进与践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实现融合与共进。构建以学生素质提升与发展为导向的大学教师评价与考核制度,既是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制度航标,也是大学实施与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