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论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
发布时间:2010-06-07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0年第6期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基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教育正处于这一“民族振兴基石”、“国家发展核心”以及“百姓民生之本”的交汇点上。这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抓住发展机遇,坚持创新发展,服务发展,持续发展。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还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大学生中全面开展创业教育是必然趋势。

一、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与迫切性

1.大学生就业矛盾呼唤创业教育

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应对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中国正走进新一轮就业压力高峰期,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是新增加社会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338万人,未就业人数93万人;2006年是413万人,未就业人数116万人;2007年是495万人,未就业人数144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与社会新增加的900万个就业岗位相比较,占到55%。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31万人,比2009年增加20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就业问题中的主要矛盾。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指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是就业大军中极具活力和优势的群体,应发挥优势。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大学毕业生不仅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岗位的创造者,以创业带动就业,并带来就业的倍增效应。这既直接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也缓解了我国社会就业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实现社会的比较充分就业,也是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2.高等教育发展呼唤创业教育

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发达国家实施已有60多年的历史。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出美国大学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一场“创业革命”,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迅速发展,1979年有127所高校开设本科创业教育课程,2005年已增至1600多所。据统计,美国目前90%的社会财富,是由80年代的大批创业者所创造的。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统计,1990年后该院师生平均每年创办150家新公司,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销售额达2320亿元。

百森学院和伦敦商学院联合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GEM)报告显示,目前几乎所有参加美国大学排名的大学均已开设了创业课程,创业教育已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达20%~30%。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英、法、日等国的创业教育已推广到初中。1999年,德国提出:创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环境,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要求在5~10年中,毕业生独立创业率由低于10%上升为每届20%~30%。印度在1996年就曾经提出过“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需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很大差距。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落后,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待大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不明显。必须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组织结构、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评价指标等进行大胆创新,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使“创新+创业”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通过开展启发式、探索式、互动式和实践式教学,全面激活学生的知识和潜能,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大批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大学生创业教育既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趋势,还是顺应国际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

3.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创业教育

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创新型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然选择。

对于中国来说,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在备受资源、生态、人口等多重因素限制和约束的环境下,中国惟有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虽然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目前我国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面对发达国家科技优势的压力和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对我国进行的封锁,我们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高等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高校培养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各类人才,支撑着科技进步和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源泉。要推动自主创新就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大学生创业将是高校培育创新型人才一个很好的实践形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和激励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激情。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迅速获取最新知识的能力,加快大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提炼和创新的能力,学以致用,提高大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能力即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拔尖创新人才,最终推动创新。同时,大学生是高素质群体,是全面推动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大学生创业层次高,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生创业有利于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早日实现。

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逐年增加,但是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仅占毕业生总数的0.3%~0.4%。如果近期我国大学毕业生有10%的人实现自主创业,或是在远期如果有30%学生实现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自主创业对推动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意义将难以估量。

二、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由1998年拉开帷幕。2002年,我国教育部确定9所大学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目前,我国不少高校设立创业研究或教育中心,开展创业教育和研究工作,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我国创业教育与国外的发展状况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离学生的创业需求也相差甚远。

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完成的《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问题调查白皮书》显示了2006年底到2007年初,在全国六省市对近万名大学生进行的有关创业和创业教育的问卷调查情况。接受调研的学生中专科生占49.9%;本科生占43.2%;研究生占6.5%;有强烈的创业意愿占25.93%,有过想创业的意愿占53.02%,两者占78.95%。根本不想创业和没有考虑过创业的大学生分别占7.61%和13.2%。在创业时间的选择上,选择“工作一段后”的大学生占52.8%,选择“只要有创业意愿随时可以”的大学生占23.8%,选择“毕业时”创业的大学生占13%,选择“在校期间”创业的大学生占10%。可见提倡大学生创业,无论是大学生的主观需要,还是客观社会发展,都是非常迫切需要的。 

在2007年11月首届上海大学生创业周中,全国首次发布的有关大学生创业热情和创业环境友善度的综合指数中,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指标为61.5分,但创业准备分值则明显偏低,仅为48.2分。美国创业周的主办者、考夫曼基金会对中美大学生的调查还显示,美国大学生中想创业的人数达到70%,实际创业的人数占到20%,而中国大学生中想创业的人达到80%,但是,真正创业的只有0.01%。上海最新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理念与状态仍然相距太远,一个重要因素是惧怕失败。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育,缺少创业技能的培训,缺乏创业实践的锻炼,缺乏创业的启动资金,大学生创业教育任重道远。

三、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

1.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营造大学生创业激励氛围

教育系统应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高等学校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加大创业教育的力度,逐步构建与创业教育相适宜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不断深化和发展素质教育内涵,将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之中。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和目标定位,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建立高效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的支持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

高等学校需要理解和认识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放在第一位。注重制度创新,营造一种鼓励创新、鼓励探索、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和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创新氛围。倡导经世致用,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一方面,在第一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另一方面,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多层次、全覆盖的创业教育讲座和创业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第三是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新的支撑平台,如建立创业教育的见习、实习、实践基地等。

同时,要加快建设高素质的专兼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断提高高校教师在专业教育中进行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学校要将推进创业教育的成效作为各项教学工作评比活动的重要指标。聘任成功的企业家担任学生的创业导师。

2.制定激励政策,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要协同制订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激励政策。在市场机会、文化和社会规范、政府税收、有形基础设施发挥政府优势,在市场经济规则、创业教育、商业金融支持、研究开发转移、商务环境管理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和行政职能传递国内外创业信息,推进和督促创业教育有序、有效地进行;要积极协调并配合有关部门,力争出台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并在工商注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简化程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创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可通过多种途径,构建大学生创业培训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扶持、项目推荐、开业指导、融资服务、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配套服务。将大学生创业培训工作纳入创业培训总体规划,开展适合高校学生的创业实训,同时推动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建设。

3.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提供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学校要积极整合资源,可由政府、社会和学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能够形成新兴产业的创业项目。政府、社会与高校共同建设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与服务,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创业园将成为“创业孵化器”,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工商注册、财务代理、法律咨询、专利代理等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积极支持条件成熟的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活动,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落实创业行动。

加快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逐步建立省、校(市)两级孵化机制。孵化基地以扶持大学生创业为核心目标,以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为主要特征,以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产业主体,集政策理论研究、创业指导培训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创业孵化平台。

学校要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等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资源,扶持大学生创业。

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依托基地、实践基地和模拟基地和实习基地,为学生创业配备创业导师,提供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作者:中南大学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