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工程院研究报告:人才创造未来 创新引领世界(二)
发布时间:2010-06-17    文章录入:    点击:[]

四、当代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的特征分析

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工程的实践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四个方面。

1.知识结构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知识和专业经验知识。工程师不等于应用科学家,他所从事的工程创新既基于自然科学,又基于社会科学,更要基于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与传统的观念不同,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积累丰富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的过程,只有及时掌握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才能始终站在工程创新的最前沿。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还应该是一个不断适应、不断创新的动态平衡系统,它能适时地将不同的知识经过系统化、网络化后重新组合,形成全方位、综合、立体、动态的知识结构。

2.能力结构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首先是以创新主体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创造技能的内在整合为基础,突出创新主体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和学科交叉性,体现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要具有多元复合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集成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其他相关的能力和要求。

工程设计能力: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在推进工程创新的过程中,设计从研究与开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重要的技能。工程设计,特别是主导设计,是制订工程标准的关键。拥有高水平的设计和开发(D&D)人才,特别是培养和重用创造性设计人才,是产业与工程创新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集成创新能力:集成创新是创新的重要手段。在技术源日益丰富的时代,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和整合能力,具有使用多种高效的信息数据处理工具和信息沟通设备的能力,能够快速地捕捉瞬息万变的信息,同时要更加重视多种技术的识别、选择、集成与融合,开展更多的工程集成工作,才能使自己在创新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实践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实践,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提高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基础科学与实际应用之间原来的单向连接逐渐转换为双向连接,社会实际技术的需要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科学研究,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在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边界间找到了交叠与重合。因此,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开展创新活动的目的,已逐步从单纯满足深化对自然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兴趣,转向更加注重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力竞争的需要。

知识学习能力: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基本能力。在工程科技活动中,学习和补充所需知识与技能,进行知识储备,是工程科技创新和各项工作的基础。只有达到了相当的知识水平才能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把握技术创新的方向,实现高水平的技术突破。在现代工程科技领域,知识更新快,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分析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是技术创新的灵魂,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个层面,在聚合思维中,分析和综合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基本方法,只有通过分析和综合、演绎和归纳,才能抓住创造性升华所出现的思想闪光和顿悟,才能形成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所以,分析综合能力应当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基本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就是改进工作、提高效率和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许多现代工程科技涉及高技术、高风险的尖端技术,可以引领相关学科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它不仅需要工程科技人员对事业的兴趣和热爱,更需要开拓和创新能力,能够承受挫折和失败,勇于挑战权威、突破陈规,敢于超越。

创新能力的综合要求:要使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能创造出符合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具有独特性和革新性的产品,就必须使创新能力的多种构成要素形成一个整合体(图4),发挥主体创新综合效应。

图4:新时代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综合要求(略) 

   3.创新素质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素质不仅包括主体的创新人格、驱动创新的战略视野和市场意识等,还包括创新精神。这些素质在组织创新氛围的影响下,通过相互作用促进创意的产生和创新的推进。

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创新主体个性特质和创新精神的内在整合,它是创新能力发挥的内驱力。创新的个性特质可表现为探索精神、好奇心、锲而不舍、合作精神、拼搏精神、职业素养等素质特征,创新精神则融合其中。

战略视野: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创新的资源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是有限的,从战略高度对技术创新进行科学的判断是保证创新工作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率进行的首要条件。为此,大型工程项目,必须运用系统的战略思维方式来分析、处理和部署从研究、开发到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市场意识:培养市场意识是提高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关键。现代创新理论认为,推动创新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市场与生产的需求,这种推动力已经大大超过了新知识本身发展的推动力。从客观来看,工程创新来源于社会需要。因此,培养创新主体的市场意识,有助于培养创新者的市场洞察力、把握市场与用户潜在需求的能力,这是创新成功的关键。

创造思维:创造思维能力是一个由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的有机整合体,需要培养创造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敏锐性和精密性等特质。

4.创新精神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智力因素,也需要较高的非智力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甚至更为重要。有创新思维而没有勇气、胆识、献身精神和坚强意志,是不可能完成艰巨的工程创新过程的。经过对大量典型的成功人才成长经历的分析,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

热爱献身精神:可以用一个典型事例来说明所有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都应具备的这种精神: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取得的卓越成就,是由于航空航天工程科技人才具有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对科学技术事业有执着追求的毅力。在钱学森等老一代航空航天科技工作者身上充分体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空航天精神。

科学求实精神:工程创新是在约束条件下的再创造。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应对业务精益求精,对科学技术努力钻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学习能力,善于思考,博学笃行,不断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工程应用。

团队协作精神:在专业领域内完全靠个人的知识和经历取得有影响的技术创新成果是不可能的。在现代科研工作中,强调团队精神,强调集体力量,强调团结合作是科研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勤奋敬业精神: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做事应有敬业精神,有进取心,有强烈的责任心,能尽个人的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乐于和勇于承担任务。

综上所述,本报告研究认为,培养中国下一代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同时兼顾其知识、能力、素质以及拼搏奉献精神的全面提升。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必须在知识(K)、能力(A)、素质(Q)和精神(S)四个层面(图5)作全面的努力,这是中国在培养和造就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必须解决的关键议题。

图5: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素质结构S—KAQ模型(略) 

    五、重要建议

我国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当前形势,抓住机遇,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工程科技领域的高层次领军人才,这将大大加强我国创新型领军人才队伍,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将发挥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要立足国内,着眼未来,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为此,本项目研究提出以下五项建议。

(一)提高工程科技和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

鉴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建议优先发展并大力加强工程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具有蓬勃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为此建议:切实提高工程科技和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实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战略”,把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战略。

首先,理顺“工程师”职称序列,严肃“工程师”的职业称谓。避免“工程师”称号的滥用,树立其权威性,提高其社会地位,解决其待遇偏低的问题。实施“工程师注册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高中国工程师的职业化和国际化水平。

第二,充分认识工程科技和工程人才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设立“工程师节”。宣传工程科技的作用,弘扬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贡献,营造崇尚工程科技、崇尚创新文化、尊重工程师、尊重工程文化,有利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

第三,将工程教育理念融入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重要时期,应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在法规、制度、培养体系等方面厉行改革,加大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工程、设计理念与文化的熏陶,加强对中小学生创新理念、创新方法与创新文化的教育。理顺“科学”与“工程”之间的混淆关系,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工程观念和意识”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工程科技和求实创新的工程精神。

(二)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1.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要重点突出工程实践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着力解决“工程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工科院校要逐步淡化“理论课程论”的影响,以“强化战略思维以及提升创造力与设计能力”为核心,加强创造意识、创新设计能力和创业方法的培养环节;要特别关注对工业设计训练的建设力度,大力加强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建设,鼓励更多的师生参与“以设计为核心”的工程训练。

2.选择一批条件好、特色鲜明的工科大学,给予专项支持,开展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示范性教育改革,并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试点,以期取得成功后进行推广。

3.工科教师队伍目前普遍存在“重理论、重科研、轻工程实践”的现象,青年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这不利于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建议引进有企业工程背景的“专业人员”,更多地聘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师来校教学;选送青年教师去大型企业进行实习锻炼或培训,培养和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充分发挥工程研究院所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作用。发挥工程研究院所在研究生及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作用,对相应的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学模式等进行必要的改革与调整,促进工程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工程技术人员评价与继续教育体系

1.强化工程科技人员评价体系的改革。建议改革并逐步完善工程科技人才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拓宽工程师职业发展通道,建立正确的评价考核体系和绩效回报机制,针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实际,逐步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创新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水平、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符合创新型工程科技人员职业和专业发展特点的职务级别体系和相应的分配体系。

2.强化工程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体系。建议国家重点支持部分有条件的工科大学建立“工程创新训练基地”,为企业优秀的工程师提供3—6个月的创新培训;重点充实前沿科技、创新案例、交叉集成和经管、人文知识等。同时,建立有效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以保障继续工程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议由中国工程院、教育部、行业协会/学会牵头建立全国性“继续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企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指导、评审与认证制度,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全面评估,保障企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果。

进一步完善继续工程教育的法律法规,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持续开展职工继续工程教育。进一步引导行业协会(或各级行业主管部门)、高校与企业协同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继续工程教育。

(四)切实推进产学研多元化合作

制定和实施《国家产学研合作法》,明确规定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义务和责任,保障产学合作持续健康发展。鼓励产业界、学校和研究院之间建立协作联合体,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推进各方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风险创业上的全方位合作。鼓励企业在大学建立实验室、研究所或设计院,作为学生工程创新实习和工程师再培训基地。鼓励在企业建立开放式工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良的生产实践场所。鼓励政产学合作,建立面向行业的工程科技创新中心,加快行业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鼓励专家多方共享。

(五)设立“国家工程科技基金”

建议比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机制,设立“国家工程科技基金”,对工程科技领域的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国家工程科技基金”面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工程科技需求,支持技术研发、交叉研究、前沿研究、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