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热点信息 >> 正文
中国距高等教育强国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0-04-30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科学时报  2008年09月16日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后有了巨大的发展。现如今我国进入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美国是高等教育强国,通过与美国高等教育实力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距离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实施30周年。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有了巨大腾飞,更对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一个最好的历史时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恢复、改革和跨越式发展的几个阶段。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已经算得上高等教育大国。但仅仅成为高等教育大国无疑并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还必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将高等教育大国建设成高等教育强国。

美国是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强国,当今世界的知识生产主要集中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因此,选取美国作为高等教育强国的代表,将我国的高等教育实力与美国高等教育实力进行比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迅猛发展的同时应认清差距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300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和成熟的高等教育体制,是公认的高等教育强国,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美国高校包括公立和私立两大类,分为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传统的四年制学院和二年制社区学院四种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高校不仅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还为提高国家科研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美国成为当今的世界超级强国。美国有很多世界级的顶尖大学,具备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研究实力,还是全球拥有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堪称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巨大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在近些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99年实行的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迅速推进。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已经达到15%,开始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过渡。

近十几年来,“211工程”与“985工程”、部省共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教育开放合作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和战略举措的实施使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肯定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尤其是美国的差距。

我国与美国高等教育实力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经费、高等教育科研水平、高等教育师资以及高等教育产出和贡献率这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也基本构成了评价高等教育强国的依据。

教育规模:

绝对数量多但比例低

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却只占很小的部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在校学生数于1999年高校扩招后有了很大增长。到2006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500万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共有2300多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达7000多万人。

而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2005年,美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接近1800万,各类高等院校共有4000多所,毛入学率高达80%以上。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在绝对数上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美国,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受高等教育人数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是反映一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不到6%,居民中的大学生比例仍然很低,这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是很大的。另外,我国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在没有大幅度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进行的,大部分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没能跟上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这势必会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教育经费:

增长迅速但总量不足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投入主要依靠国家拨款。近些年来,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投入总量明显不足。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财政性经费超过1100亿元,占我国GDP的比例为2.8%,处于世界不发达国家的水平。

反观美国,其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有多种渠道,主要包括政府投入、企业资助、银行贷款、基金会赞助、个人自费等等。跟中国相比,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虽然只占高等教育总经费的一少部分,但其投入经费占GDP的比例却远远高于中国。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实行政府集中统一管理,政府既是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又是管理者,制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并监督其实行,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这种情况下高校缺乏一定的自主权,对其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受很大影响。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且相对比较落后,国家财政需要支出的领域还有很多。因此,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能满足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造成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

师资力量:

学历结构、师生比均不足

近些年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高校的专任教师有了一定增加,教师整体素质普遍提高,整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据统计,到2006年,我国各类高校专任教师达到120万,生师比接近18∶1。高校教师的工资基本高于全国所有行业平均工资,近些年的涨幅也略高于全国平均工资的涨幅。

与美国相比,我国与其师资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学历结构上以及本科以上教育的生师比上。比如到1999年,美国在校教师总数已经接近290万,包括200万专任教师和90万非专任教师,生师比为14.9∶1。美国公立大学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到95%以上。但直至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也只占教师总数的10.09%,具有本科学位的教师占到一半以上。同一时期,美国本科以上大学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已经达到了62%。

可以看出,在我国的高校的专任教师队伍中,硕士以下学历的老师还是占了绝大部分,在高校中,高学历高学位的教师数量仍显不足,生师比例较高,教师队伍不稳定,高层次人才外流比较突出,在这些方面,我们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

科学研究:

发展迅速但经费人员紧张

在我国,大部分科研都集中在高校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成为国家科研活动的主要力量。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在国家科技奖励中,大学获奖数超过一半,在全国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中,由高校发表的占70%以上。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高校科研水平较过去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美国的科研水平因其雄厚的资金力量和庞大的研究规模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在美国,大学也是科研的主要基地,科技人员主要由大学培养。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高等院校约承担全美科技研发活动的12.4%,研发经费达350亿美元左右,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任务。大学也成为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主要产地。

跟美国相比,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在2005年还不到300亿元人民币,仅占全国科研经费投入的9.9%。另外,我国科研人员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远远小于美国。这些都可以看出我国在高等教育科研水平上还离高等教育强国有较大差距。

产出贡献:

对经济贡献率偏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毕业人数有了很大增长。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达到306.8万人,研究生毕业人数接近19万,其中博士27000多人,硕士超过16万人。而2005年美国的博士毕业人数为5万多人,硕士达到57万以上,远远高于我国。

此外,美国高校始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建立大学—企业联合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80%,每年产生的科技成果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而我国每年都有3万多项科技成果问世,但只有15%~20%的成果转化并批量生产,只有5%的成果形成产业化。这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