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热点信息 >> 正文
社会需求是高校定位的终极指南
发布时间:2010-05-21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0年05月20日 

受中国特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存在办学定位的依据错乱或不明晰的问题,多数学校依据行政指令、不完整的信息、顶头上司的“拍脑袋”,想当然地确定自己的定位。对于新建地方高校,这一问题更为严重。

事实上,唯有社会需求才是高校定位的终极指南。高校定位的基本原理是社会分层分工的理论,所以任何一所高校的定位不能简单照搬别的高校,而应通过各种调查切实了解自己所能够提供有效服务区域内真实的社会需求,以及这些需求已经满足及尚未满足的详尽情况,然后再依据自身的优势确定学校定位。有时还需要自觉调整自身,以更好地满足变化的需要。

现实中,之所以有一些学校感到“学术”向左,“应用”向右,“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是由于他们没有切实把握社会的真实需求,或者仅有“二手”信息,悬浮于对其他院校的简单模仿。

真实的社会需求带有多维信息,具有自身的特点。一定社会真实的需求,确实有学术与应用成分多少的问题,但没有完全不需要学术的大学,也没有完全脱离应用的大学。在某一所大学服务的层面,社会现实的需求需要多少学术,高校就应该有多少学术;社会需求需要多少应用,学校就应该有多少应用。应用型高校也要做研究,即便像哈佛这样顶尖的大学也不能不考虑应用。特定社会真实的需求必然是确定而非模棱两可的,切实掌握了它就不可能在学校定位上无所适从;仅仅局限于对其他学校的模仿,便必然陷入“学术”、“应用”、“综合性”、“高水平”、“国际化”之类的概念陷阱。

与社会脱离、了解社会不够深入,是多数高校难以确定自己定位的深层原因。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简单的一两次调查就能奏效,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习等方式与社会磨合,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直接与社会需求相啮合,通过校友等方式建立社会需求信息反馈通道。

未来竞争中,谁准确地把握了社会真实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定位自己的发展,谁就获得了制胜的首把金钥匙。(作者:中央教科所研究员 储朝晖)

《中国教育报》2010年5月2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