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热点信息 >> 正文
从原则指导到能力导向——UNESCO与OECD面向2030年的教育蓝图比较
发布时间:2020-12-22    文章录入:gaojiaosuo    点击:[]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2020年第12期

为了应对全球化、技术变革和未来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对未来教育的改革蓝图或愿景展望。2015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The 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强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原则,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原则指导。作为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全球目标的回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15年启动了“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项目,并于2018年发布《OECD: 未来的教育与技能-教育2030》(OECD: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Education 2030),提出了该项目的首个成果《OECD学习框架2030》(OECD Learning Framework 2030),试图回答学习者如何在未来的世界中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OECD20195月发布了《OECD学习罗盘2030》(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为全球教育系统和更大的生态系统提供变革的依据和驱动力。UNESCO和OECD2030年教育蓝图的构想,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方向具有指向性意义。

一、UNESCO《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的提出背景、目标与实施方法

(一)提出背景

UNESCO的宗旨是“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对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及联合国宪章所确认的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作为联合国的机构,UNESCO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持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是实现和平、消除贫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习环境和技能需求的极大改变,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00年引领世界教育15年发展的《达喀尔行动纲领》为全民教育提出六大目标以来,教育公平的理念不断推进,全球教育也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20154UNESCO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显示,这些目标到2015年并未完全实现。根据报告,实现了20002015年全民教育计划全部目标的国家仅占1/3,只有1/2的国家实现了20002015年全民教育计划的主要目标,即普及初等教育。联合国《2019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有6.17亿儿童和青少年达不到阅读和数学最低标准,有7.5亿成年人仍是文盲,其中2/3是女性,且学生在学校中也没有充分地学习,学习也没有充分地支持经济增长,这一关键问题被称为“学习危机”。因此,国际社会还需进一步采取行动。

2015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在纽约举行,并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为未来15年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纲领,它指向的未来是一个更为包容、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地球。其中的可持续发展目标4SDG4——“确保全纳、公平、优质的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 ——为2015年后15年的世界教育设定了更宏伟的目标,也象征着教育2030的确立。2015114日,UNESCO在第38届大会上通过了《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为世界教育设定了20152030年更为宏伟、普适的目标。

(二)愿景与目标

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中确定的首要目标是SDG4UNESCO将总目标分解为7个相应子目标和3个相应实施方式的具体目标,其核心都体现了教育公平与人文关怀(见表1)。

 

SDG4包括7项针对不同教育阶段质量与平等的目标,前3项旨在确保所有儿童和成人,从中小学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都能接受优质的教育;目标4.4旨在提高青少年与成人与工作有关的技能;目标4.5则涉及残障人士、原住民与其他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目标4.6旨在确保青少年的读写算能力以及减少成年文盲;目标4.7则涉及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此外还构建了三个目标作为实现质量与公平的手段,涉及了教育设施与学习环境、提高高等教育机会与增加合格教师的供应这三方面。2018年,UNESCO进一步将这些目标细分成了可测量的详细指标。

教育2030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致力于确保教育的公平性和包容性,尤其关注性别平等和弱势群体。UNESCO指出,只有当所有人都达到目标,教育目标才能被视为达成,同时确保教育具备相当的质量,使学习者在发展基础技能的同时也发展高阶技能。UNESCO认为,要理解教育2030,必须将其放在当今的发展背景中,使其切合当下迅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技术变更、环境退化、失业和贫困的持续扩大等各层次需求。显然,教育2030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从教育2030的目标中可以看出UNESCO非常关注教育公平。

UNESCO自成立以来在目标制定中对教育公平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尤其是在性别平等与推动更高水平的教育普及上。然而,UNESCO早期的报告几乎没有注意到不平等的背景和形式,并将包容性简单地视为衡量女性或弱势群体是否存在于统计指标中。随着对教育公平理解的深入,公平问题涉及到的群体也不断延伸,由学生教育权延伸到幼儿保育和成人继续教育。《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认同教育是可持续发展议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且对议程中教育之外的目标也有着推动作用。而SDG4提出了一个综合、普适的教育议程,以全民教育为基础,注重在终身学习的思路内提高各层面教育的公平和质量。

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的另一大贡献是提出了具体的和可衡量的目标体系,对10个具体目标都进行了详细的阐明,并对每一目标都提出了指示性策略,帮助各国在此基础上,将全球目标转换为可实现的国家目标。这为国家与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方针时提供了明确的原则指导。

(三)实施建议与方法

UNESCO认为发展面向2030年的教育,实现其对未来教育的愿景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促进教育公平,二是提升教育质量。在幼儿教育阶段,UNESCO建议各国应在政策及法律上至少保障一年免费和义务的优质幼儿教育及保育服务,使儿童为接受初等教育做好准备。在初等教育阶段,应一视同仁地向所有人提供十二年免费、公立、包容、公平、优质的中小学教育,其中应保证九年义务教育,通过确定标准与审核来保证课程的质量和价值。完成中小学教育后,所有儿童应掌握基本识字和计算技能,对于衡量学习成果的方式也需要进行改善,各国须制定更全面有效的评估体系。尤其在不发达国家,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往往不足,因此应在中高等教育中促进技能发展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关注不同地区的性别、族裔、不同年龄段在获得教育时存在的差距;此外,应重视高等教育对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关注并加强学习者的流动性。同时,针对各国出现的年轻人失业率提升、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除了增加获取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保障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外,还必须重视培养能运用在多领域的高层次认知和可转移技能。

除此之外,学习环境的质量至关重要,健全的基础设施和安全、包容的环境更有利于全民学习,为了更广泛地推广终身教育,还应提供更广泛的学习途径和教育环境。教师是实现教育2030的关键,各国应重视教师培养,支持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和完善,加强教师对性别问题的敏感认识和对信息通信技术技能等的掌握,同时提高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国家是实施教育2030目标的主体,《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认为,教育2030的重点在国家层面,政府承担着兑现承诺、监管和资助的责任。无论是在教育政策与体系的改进上,还是在教育资源的投入与监管上,国家、区域与国际层面需要携手实现包容有效的伙伴关系,以实现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等各个层面上的公平与包容。国际组织在数据收集、相互学习、开展有效对话和联合项目上承担着协调人的角色,UNESCO尤其强调自身在监测和原则指导上的作用。如每年度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持续地监测和报告教育2030议程以及各类国家和国际策略的实施情况。《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也提出国内资源是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各国应当增加教育方面的财政预算,优先照顾弱势群体,提高效率和责任担当,同时国际公共财政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更公平和有效地分配和使用,推动各方合作,巩固伙伴关系,增强对冲突地区的教育援助。

此外,民间组织、教育工作者也是关键的合作伙伴,慈善组织、私营部门、研究界和青年学生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为教育发展作贡献。有研究者认为,真正能改变世界的不是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是那些有政治意愿、有道德动机和资源的人,他们也确实正在改变着世界。

二、《OECD学习罗盘2030》的提出背景、目标与实施方法

(一)提出背景

OECD是一个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目前有36个成员国,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OECD成员国主要是工业化国家,教育部门是其下属部门之一。OECD重视对教育指标和教育结果进行评估,通过每年发布《教育概览》和国际大规模评估(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教与学国际调查(TALIS))对成员国施予影响,进而影响全球教育政策话语。

OECD认为,其成员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与此同时,这些力量正在为人类进步提供无数新的机会。例如,数字化虽然将人、学校、国家与大洲联系在一起,但也让世界变得更不确定、更模糊、更复杂,技术也改变了人们未来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OECD成员国需要为开放的未来做好准备。

教育2030真正的议题是如何让人力资源先于技术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的需要,让技术成为有力的工具为人们所用,而不至于成为造成社会阵痛的双刃剑。学校可以让学生为尚未创造的就业机会、尚未发明的技术、尚未解决的问题做好准备。全世界都应该承担其责任,为解决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未来世界带来的挑战提出自己的方案。因此OECD希望通过“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项目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为21世纪的教与学建立一种国际的共同语言与共享空间。

(二)愿景与目标

OECD“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项目主要为了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今天的学生需要什么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在2030年茁壮成长,塑造自己的世界?第二,教学系统如何有效地发展这些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为了应对未来,应该学什么教什么,以及怎样学怎样教”的问题。在面临未来社会爆炸性增长的信息和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背景下,教与学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为此,OECD2018年研制了《OECD学习框架2030》,并于2019年发布了《OECD学习罗盘2030》。

OECD学习罗盘2030》是一个不断优化的学习框架,旨在为教育的未来勾画美好愿景,其指向的是更广泛的教育目标,为理想的未来即个人和集体的福祉提供方向。以罗盘作比喻,是为了强调学生需要学会自己在陌生的环境中导航,以一种有意义和负责任的方式找到方向。也就是说为了应对未来挑战,学生需要掌握应对新情境和新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OECD学习罗盘2030》界定了在未来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并提供了一种旨在既体现全球共识、也能适应本地环境的改革框架。

UNESCO诉诸于各国政府的政策相比,OECD更关注每个学习者应该为未来做怎样的准备。同时,OECD也在回应UNESCO最为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OECD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应该能够发挥潜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帮助塑造一个建立在个人、社区和地球福祉基础上的共同未来。《OECD学习罗盘2030》指向的是集体福祉(Collective Well-being),每个人能充分地实现他们的潜力只是实现集体福祉的一半,另外一半需要每个人都学会和平地共同生存、合作(见图1)。

 

1997年OECD发起的“能力的定义和选择”(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DeSeCo)项目为个人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关键能力提供了概念与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2018年,OECD开发了《OECD学习框架2030》,也将能力置于核心。《OECD学习罗盘2030》是对《OECD学习框架2030》的进一步完善,在罗盘最外围的是学生能动性(Student Agency)与合作机构(Co-Agency),学生能动性强调未来的学习者应该成为一个积极负责的公民,学习怎样去影响他人,改善周围的环境。当学生是学习的推动者时,会表现出更强的学习动力,也更有可能“学会如何学习”。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学习,而同伴、教师、家庭与社区共同组成了一个“合作机构”,以帮助学生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学习者要想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需要打下牢固的核心基础(core foundations),即认知基础,包括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健康基础,包括身心健康和福祉;社会和情感基础,包括道德、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和数据素养(data literacy)。尤其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字素养与数据素养成为了2030年及未来儿童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建立在核心基础之上,这也是个体在2030社会中生存与发展所必须掌握的能力。在知识方面,未来学习者除了掌握最基本的学科知识,更需要跨学科的思维、经验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这要求学习者拓展自身对学科的知识,并且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发展自己的知识与思考能力。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将世界视为相互关联的系统,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系列离散的单元,因此更需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学科知识仍然是重要的基础,跨学科知识可以通过主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整合到课程中。态度和价值观是《OECD学习罗盘2030》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指在个人、社会和环境幸福的道路上影响一个人的选择、判断、行为和行动的原则和信念。OECD认为,认知和元认知技能(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学会学习和自我调节),社交和情感技能(如同理心、自我效能感和协作能力),身体和实践技能(如使用新的信息通信技术设备)等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应用自己的知识,而态度和价值观则决定了学习者如何使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不是相互竞争的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的。随着学校、工作场所和社区在种族、文化和语言上的多样化,它将比以往更强调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联系。

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所组成的能力又进一步聚焦三种“变革能力”(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即“创造新价值”(creating new value)、“协调矛盾和困境”(reconciling tensions and dilemmas)、“承担责任”(taking responsibility)的相关能力。变革能力是学生为世界作出贡献并使其繁荣、塑造更美好未来所需要的能力。创造新价值意味着创新以创造更好的生活;协调矛盾和困境意味着要考虑到看似矛盾或不相容的思想在逻辑和立场之间的一些联系,并从短期和长期角度考虑行动的结果;承担责任与考虑自己、道德的和社会的目标,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育来反思和评估自己的行为的能力有关。预期、行动和反思的循环(cycle of anticipation, action and reflectionAAR)是一个不断更迭的学习过程,在预期阶段,学习者利用他们的能力来预测行为的长期后果,了解自己的意图和他人的意图;行动阶段是学习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行动,为实现福祉作贡献;反思阶段,学习者可以改善思维,加深理解。AAR循环是发展变革能力的催化剂,在调整、反思和采取相应行动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其思维能力。

而这个学习罗盘最终指向的是福祉,OECD认为衡量幸福有两个指标:一是个人的福祉(包括生活的质量与物质条件),二是福祉的可持续性(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两者相辅相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罗盘,通往不同的学习途径,指向自己的幸福与社会的福祉。在21世纪,人们越来越看重教育对幸福的促进,除了物质资源的获取,幸福还与健康、公民参与、社会关系、教育、安全、生活满意度、环境等息息相关。

(三)实施建议与方法

OECD学习罗盘2030》纳入了学生应对未来所要掌握的能力。为了确保新的学习框架更具操作性,OECD“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项目将变革能力和其他关键概念转化为一套特定的结构,包括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责任感、协作能力等。这样,便于教师和学校领导在教育过程中将其融入日常教学。OECD指出,当前世界教育面临五大挑战,即课程内容冗杂、课程改革滞后、对高质量教学内容的需要、对创新课程的需要、如何规划与调整确保改革的有效实施。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实现教育2030的目标,OECD首先着力于课程改革,将课程设计与知识库的建立作为主要举措。

OECD教育2030强调课程应围绕学生来设计,提出了设计教育体系与课程改革的指导原则,以适应不同国家对课程和教育体系变化的需要。设计原则包括课程概念、内容与主题设计和流程设计。强调课程应围绕学生来设计以激励他们,并且需要考虑到他们先前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在实施主体上,课程的改革不只涉及学生、教师和学校,还需要政策制定者、专家、社会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的努力,推动改革的实施。同时,OECD也正在研制《教学框架2030》(Teaching Framework 2030),旨在解决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资历和能力(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来帮助学生学习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这一问题,并通过测量来不断改进提炼此框架,为实践和政策设计提供方向。

三、从原则指导到能力导向——UNESCOOECD教育2030的差异

对于2030年的教育,UNESCOOECD都构建了未来的教育蓝图和对各国的政策建议,并对世界各国的教育2030规划和路径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其愿景、目标、实施路径以及重点存在差异。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UNESCO更加注重对各国原则性的指导,更加注重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而OECD则以能力为导向,更加注重教育的质量和对个人与社会的效益。这样的差异与两个组织的性质密切相关,UNESCO是面向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综合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现状,而OECD主要面向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教育普及程度较高,其关注点主要是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个人和社会如何进一步发展。

(一)教育愿景的差异

UNESCO和OECD两个国际组织由于区域特征与目的不同,在塑造国际教育愿景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与路径。对于UNESCO来说,发展愿景更加全面和具有人道主义。UNESCO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认为教育在根除贫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帮助人们获得体面工作,增加收入,提高生产效率,助力经济发展。UNESCO关注扩大所有教育层次的入学机会,促进全纳、公平、优质的教育和学习,即“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理念。OECD的成员国多为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发展愿景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和工人生产力的提升,与自由资本主义范式相对应。OECD一直沿袭的观点是,在教育和经济发生变化的社会里,必须从人力资源的视角看待终身学习语境,不同国家在经济上的差异可以归因于他们在教育上的成效和国家学习能力的差别。国家的财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人力资本中获益多少,因此每个人都需要重视形成知识和竞争力,强调成人在学校之外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OECD学习罗盘2030》更多聚焦于每个学习者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对能力的强调也体现在OECD主导的PISATALIS以及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估(AHELO)中。

UNESCO和OECD都强调可持续发展与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两者都从人本主义出发,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强调教育的发展应该是所有人共同的责任。不过,二者的教育政策建议的侧重点以及对可持续发展与教育公平的理解有所不同。UNESCO认为实现全民教育还需要经历一段艰辛的努力,因此,UNESCO认为2030年的教育首先应该包含对作为人最基本权利的受教育权的保障,并且强调性别平等对于实现全民教育权利的重要性。对于 OECD 的成员国来说,经济的相对发达和教育体系的相对完善对其未来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教育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更是将教育作为了打开个人与社会幸福大门的钥匙。

(二)教育目标的差异

UNESCO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系统地建立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完善的教育阶段所应达到的目标。UNESCO在衡量每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时,也更注重教育过程和平等的教育机会。UNESCO认为需要确保所有的儿童和青年能有机会获得教育,并且完成12年免费、公立、包容、公平且优质的中小学教育,获得识字和计算技能,而这些技能被认为是人所应具备的基础技能。

OECD则没有分具体的学段,而是指出每个人都是学习者,个人与社会的福祉需要学生、家长、教师、同伴与社区的共同协作。OECD聚焦于个人的更高阶的能力,着眼于未来社会需要学习者在当前建立起怎样的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体系。因此“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项目同时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并把终身学习作为关键趋势,开发出了适应2030年的概念学习罗盘。OECD将未来学习的目标定义为幸福,反映出OECD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待经济,认为经济最终应该为人服务。因此,《OECD学习罗盘2030》也更多体现了社会方面的要求,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积极的公民,认为人的发展与进步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个人与集体都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

(三)实施路径的差异

在实施路径上,UNESCO更加注重国家与国际层面的力量,完善政策和法律来保障教育的公平与质量。UNESCO认为无论是政策推行、资源投入还是后续监管,国家都处于主体地位,在完善各个阶段的教育体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制定政策时,尤其应该注重教育公平,确保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减少性别与社会经济地位造成的不平等和潜在的歧视。

UNESCO相比,OECD更加关注课程改革、教育实践问题。OECD认为目前各国教育发展不断面临新的需求,对各国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OECD致力于开展一个课程的国际比较分析,从而建立知识基础,为进行课程设计及课程开发作出贡献。首先通过开发《OECD学习框架2030》,就2030年所需要的能力类型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以帮助各国对于2030年教育体系的发展形成清晰目标;紧接着,OECD围绕这个框架,通过变革课程、教学与学习方法来培养人的能力,以实现2030年的教育愿景。

在评估方式上,UNESCO对各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评估监督机制,并且在每个子目标下都设定了测量指标。而OECD则强调《OECD学习罗盘2030》既不是评估框架,也不是课程框架,其试图用一个更广泛的结构去阐述学习的类型和范围,挖掘学习对人和社会的内在价值,并且认为学习不只存在于学校中。

四、结语

UNESCO 和OECD都提出了面向2030年的教育愿景和政策建议,二者的提出背景、目标和实施方法有较大的差异,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针对性。UNESCO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体现了其一贯追求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重视初等教育和全民教育,在目标的制定上依旧以保障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为核心诉求,强调基本的知识和技能。UNESCO还特别关注边缘化和贫困地区儿童的受教育水平,以及世界各国儿童面临的性别、社会地位、种族等带来的教育公平问题。可以说UNESCO对未来教育提出的是原则上的指导,规定了各国在2030年前必须达到的基本教育要求,进而影响各国对未来教育的政策制定。与OECD相比,UNESCO的政策立场更为鲜明、中立,整体上致力于维护发展中国家和落后贫困地区的利益,认为国家与政府必须承担自己兑现承诺、监管和资助的责任。

 

OECD教育政策的重点领域随着不同年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其在教育领域的目标主要有两个:增强就业、社会参与和包容性增长;增强教育机构进行变革的效能和效率。与UNESCO不同的是,OECD更加注重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技能或能力。《OECD学习罗盘2030》是OECD为了应对未来日益复杂的社会所提出的指南,针对未来的学习者,提出了实现个人与社会福祉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体现的是能力导向。

 

UNESCO与OECD从各自的路径出发,描绘了对教育2030的愿景。但二者的愿景或理念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也有相互呼应、相互借鉴甚至相一致的部分。例如,OECDUNESCO都在支持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UNESCO积极帮助制定了SDG42030年的教育议程;OECD则明确提出要通过汇集其现有知识及其独特的工具和经验,支持联合国确保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成功,并且《OECD学习罗盘2030》也回应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同时,两者也相互借鉴,UNESCO开发了一系列指标体系以及测量工具对其目标进行检测;OECD则试图为未来教育提供道路与方向的指引,而不只停留在测量工具的设计与数据的处理层面。再者,UNESCOOECD都提到了将发展21世纪技能作为其未来教育蓝图中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UNESCO在其具体目标中指出,需要重视发展高水平的认知和非认知/可迁移的技能,如问题解决技能、批判思维、创造力、团队工作技能、沟通技能及冲突解决技能,但UNESCO更强调识字和计算的基本技能,高阶的认知能力仅仅作为对工作技能不足之处的完善补充。OECD则将能力放置于学习罗盘的中心位置,认为21世纪技能处于未来教育改革的核心,并且对个人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技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作为联合国的成员国,我国也在积极回应UNESCO提出的教育2030目标。基于我国国情,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我国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了总体的战略安排,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路径。我国面临巨大的地区差异与人口差异,在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既需要实现UNESCO教育2030目标,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总体原则要求,确保人人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也需体现OECD教育2030目标中对个体学习者与教育应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方面的考虑,提升个体的高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