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新生研讨课人大模式与研究性教学的践行
发布时间:2016-10-13    文章录入:gaojiaosuo    点击:[]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201602

摘 要:探索符合中国教情、学情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之路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中国人民大学以新生研讨课为突破口,系好学生“人生第一粒扣子”,积极践行研究性教学,建构科教融合的教学新范式,打造系统全面的教师教学素养提升体系,形成了富有人大特色的新生研讨课模式,进而推进学校整体的教学改革和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的落实。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研究性教学;人大模式;改革

研究性教学作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聚焦点,正成为各所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探索一条符合国情、校情、教情、学情的研究性教学践行之路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中国人民大学自启动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以来,在系统的顶层设计的支撑下,以新生研讨课为龙头,积极践行研究性教学,实现教学范式的转换,实现教师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升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探索出了符合中国教育教学实际的新生研讨课人大模式。

一、新生研讨课人大模式的教学之道

教育的目的不在制器,而在立人,不在于以识造物,而在于以文化人。著名的高等教育哲学家纽曼论述道:“人的理智不同于动物, 不单单接受所视之物和各种声音, 更为精彩的是,人类不但能觉知什么是美丽和不美, 而且能给出一种表意, 并通过思想来验证它。”提升学生的素质,进行精神的熏陶,以实现人格的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便是“以文化人”的精义所在,也是教育的本真所在。

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人的培养,在知识论的角度上还在于知识的传承和创新,将人类历史积淀的知识和文化传承,从而实现了人类发展的延续,而创新则实现人类发展的前进。也正因为如此,创新才成为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正因为如此,人才的创新力日益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首破僵局为创,不以成见为新”。僵局之破首在格局之大,格局之大贵在涵养之深。读书而胸中有笔墨,心中藏乾坤,由此方能将运笔而成丹青,点石而成器物。创新的目标不是对人类已知的证明,而是对人类未知的开启。知识的累积、素养的涵育,是创新的前提,但创新最重要的在于学科的融合、心态的开放。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创新永远发生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跨学科对话的瞬间。因此,创新人才培养之道就在于培养学生会通性地读书、批判性地思考、交叉性地研究、多样性地实践,最重要的是对家国复兴的历史担当。

而具体到教学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就是要实现从传统教学向研究性教学的范式转换,要实现从对学生知识习得向能力培养的转换,从知识为中心向问题为中心转换。这需要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这便是科学研究与教学的融合。雅斯贝尔斯曾论述到,“按照我们的大学理想,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民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以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诚如雅氏所言,只搞学术不讲课,是研究员,不是教师;只讲课不搞学术,就不能把最新的学术前沿传递给学生,也不能胜任大学的教学。

正因为洪堡特确立了“科学研究与教学并重”的原则,并通过研讨班等创新制度设计,创造了引领世界前行达百年之久的高等教育奇迹,也创造了“研究性大学”这一名词。美国以开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标志,引进了德国研究性大学制度,并加以改造,从而缔造了一个延续到现在的高等教育帝国,也从而奠定了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高校的质量决定了人才的质量,人才的质量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和方向。

因此,研究性教学的目标是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性教学的保障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和教师教学发展体系,教师发展必须要走科教融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学术创新,培养出创新人才,让我们从人力大国走向人才强国。

有鉴于此,人民大学制定并实施了以“厚重”为灵魂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旨在培养具有政治追求与理想坚持能力、具有哲学功力与建设性思维、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团结协作能力与坚强的意志品质的领袖型人才。

新生研讨课制度设计的源泉即在于此,以新生入学为抓手,扣好学生大学生活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新生研讨课的建设和实践,培育一大批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德才兼备的教师,形成推进研究性教学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

中国人民大学自2012 年启动实施的新生研讨课,通过名师与新生面对面的深度交流与研讨,帮助新生完成大学启蒙、皈依人大精神、点燃学术理想。在高校教学改革此起彼伏的当下,人大新生研讨课以行动诠释探索了一条具有人大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新路径,肩负撬动全面实现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改革使命。

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全面建设研究型学习制度体系是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的两大支柱之一,是以“立德树人”为理念的综合人才培养改革方案的核心。通过新生研讨课让学生一入学就能领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立人。通过问题导向的师生平等研讨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在重现知识创造过程与创新知识的体验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习真知识、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提出真见解,从而培育具备批判性的思维,国际化的视野,知行合一的素养,勇于担当的品质的“厚重”之才。

二、新生研讨课人大模式的教学之术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源起于美国,最早为解决美国大学生辍学率过高的问题而设,经过不断地调整、完善,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和保持其领导地位的制度设计之一,在培养创新人才和推进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国的新生研讨课覆盖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总体来看,有两种模式:一是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学术型新生研讨课,包括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德州农工大学等高校;一是以南卡罗来纳大学为代表的混合型新生研讨课,包括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等。两种模式有共同点也有区别点,共同构成美国新生研讨课的体系。美国新生研讨课的特点在于将研究性学习及系统的教师教学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学术兴趣和研究能力上起到很好地作用,也在通过这样的机制在不断提升教师驾驭新型课堂的能力和研究性教学素养。

新生研讨课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起到的卓越作用引起全球瞩目,世界各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出现一系列挑战后逐步引进了新生研讨课制度。我国在2003 年由清华大学引进这一制度。但因我国长期的教学传统,缺乏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环境,新生研讨课的实施在我国并没有达到期待的效果,也正因此,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生研讨课制度,也成为践行研究性教学、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环节。

人民大学的新生研讨课是2012 年人民大学公布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后落地实施的第一个人才培养改革项目。经2012 年探索试行,2013 年实质推进,2014 年渐趋完善,人大新生研讨课已形成了深受学生喜爱、有力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和广为社会赞誉的新生研讨课人大模式,突现六大特色:

一是明晰的职能定位。经过3 年的探索与实践,人民大学新生研讨课定位逐步明确而清晰。在《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新生研讨课课程规范(修订)》中明确提出了新生研讨课的目标在于“指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塑造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完成角色转换”。一位教师代表这样总结了新生研讨课的目的与定位,“重返大学的育人宗旨,重塑大学校园的生活图景,重构师生交往的共同体,营建教学改革的新常态”。

二是有力的制度保障。“行治修制,先民服也”,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相适应,制度建设和教学评价机制也相应配套建设起来。经前期研究论证,课堂观察、问卷、访谈、研讨会等形式的深度调研,吸纳意见、建议,历经多次修订和完善,形成了涵盖课程运行各环节、各部分的《中国人民大学新生研讨课课程规范(修订)》。自2013 年起,新生研讨课纳入本科课堂教学评估,同时配合课程总结、学生意见交流会、交流研讨会等措施,构筑起定量与定性结合、动态与静态兼具的综合教学评价体系。

三是严格的导师遴选。对新生研讨课的要求严格,原则上由优秀教授担任,须学养深厚、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能以大爱之心和负责之行影响学生的内心,以春风化雨的人生引导和学术引导开启学生健全人格、热爱学术、追求卓越的大学学习生活之门。从2012 年的179 位新生导师,2013年的197 位新生导师,2014 年的173 位新生导师,所有的新生导师都是经过各个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联名推荐,经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逐一遴选,上报学校审定。

四是丰富的课程内容。新生研讨课的目标囊括了学术引导和人生引导,既重读书做事,又重做人修身。因此,课程内容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价值观的引领、人生观的塑造,内容涵盖了校史校情教育、专业导航、大学生活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学科知识入门、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

五是多样的教学方式。新生研讨课主要采取小班研讨型教学组织形式,根据课程内容灵活选择主题研讨、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名家讲座、心得交流、实地参观、模拟实验、个案分析、读书会、单独谈心、参观展览等方式。在教学地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在教室、研讨室、会议室、图书馆、咖啡厅、博物馆等适宜地点中灵活自由选择。在课堂教学之外,根据教学需要,还灵活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午餐研讨会、登山活动、游园、读书沙龙等。

六是系统的教师发展。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进一步保障新生研讨课的实施,连续3 年编印《本科新生研讨课学生手册》、《本科新生研讨课教师手册》,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实用、具体的指南。除此之外,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新生研讨课为依托,创造性地开展了以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的教师教学发展培训,先后主办了《新生研讨课:社会栋梁的引航——认识新生研讨课》、《研究型教学:人大教学法的践行——讲授新生研讨课》和《成长路线图:因材施教的落实——总结新生研讨课》三场新生研讨课系列交流研讨会,在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素养,不断践行和丰富人大教学法的内涵,推动以“厚重”为灵魂的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路线图的施行。同时,为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功能,自2014 年起,新生研讨课教学观摩活动被列为人事处、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的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教学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新生研讨课为平台,在教学实践中扎实地提升新教师的教学素养,感受教学的真善美。

新生研讨课的成效是显著的,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体现在学生们真情、真实的体悟中。新生研讨课连续三年的学生满意度在90% 以上;连续三年肯定性反馈意见数量占意见总数的90% 以上。商学院一位同学在课程总结中写道:“新生研讨课成为我开学以来最喜欢、每周最期待的课程”;一位财政金融学院的学生在反馈中写道:“我们为有这堂课而感到庆幸,或许它不像其他课程一样教给我们很多有形的专业知识,但它的价值是无形的、无价的。”

三、新生研讨课人大模式的教学之势

师生对于新生研讨课的成功探索和良好体验,为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激发了热情,积累了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形成了“以新生研讨课为突破,以研究性教学课程为引领,以全面改造教学过程和环节、全面实现研究性教学方式为目标”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学校于20142015学年秋季学期面向教师征集自主探索研究性教学志愿者,有197门课程进行了申报,教务处选择了其中来自18个学院(系)的35名教师对25门课程进行了交叉观摩听课,合计观摩39人次,教师们对听课情况给出了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教务处邀部分教师代表和教育专家,围绕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教学方式以及研究性教学课程建设规范、相关制度保障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务处制定发布了《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研究性教学课程建设指导性标准(试行)》和《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研究性教学建设课程项目管理办法》,并在全校申报课程121门中遴选出41门课程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研究性教学课程建设指导性标准(试行)》的要求作为第一批研究性教学课程进行立项建设。

学校还鼓励著名教师开设以问题研讨、创造知识为目的的“名师沙龙”,吸引学生的自觉参与,仅在2013-2014 学年就组织举办了26 门沙龙课程,在轻松、热烈的教学互动中,促进了杰出教师与学生的深度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术灵感和探究兴趣,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做出了有益探索。

面对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问题,学校也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系统讲授、专题教学、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探索教师讲授、课外学习研究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探索组建马克思主义和相关专业领域、校内和校外专家、教师和管理层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充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与整合,目前已经取得积极效果,进一步提升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坚定学生的思想政治信仰。

为适应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要求,学校重新审视各教学管理和环节,重点加强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加大教学激励力度,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常规教学管理文件,为实施研究性教学提供制度保障和服务保障。比如,学校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强本科课堂教学大纲制定和使用工作的规定》,要求每门课程按规定编制教学大纲并在选课系统公布;学校还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加强本科课程作业管理暂行办法》和《本科学生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课程作业量和作业内容的要求、作业考核与反馈方式,增加了课程成绩中平时考核所占比重;为了加强学习指导,学校还修订了《研究生助教岗位管理实施细则》,大幅度扩大助教配备范围,加强对助教的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其联系师生、参与学习指导的作用。与此同时,学校还不断深化和完善教学质量过程评估工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教学过程的动态监测、评估和反馈,从而为推进研究性教学,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