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热点信息 >> 正文
“新工科”建设之新意
发布时间:2017-10-24    文章录入:gaojiaosuo    点击:[]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7-10-24

教育部今年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达成了“复旦共识”。提出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一方面主动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

设置和发展新兴工科专业固然重要,因为工科专业与科技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决定了其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但更为重要的还是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与创新。2016年我国工科专业布点数达到17037个,占专业布点总数的33%;现有工科专业的在校生总数为521万人,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32%。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汇聚成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发展的汹涌洪流。

现有工科专业改革与创新的路径是什么?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就其理念而言,这是工科专业建设的必经之路和必然选择。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不作出这样的选择,就不会有今天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规模与格局。

那么“新工科”的创新之新意到底在哪里?应是遵循工程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反映时代发展成就、顺应新时代发展的新举措。比如如何加强产学合作,突破工程教育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魔障”。高校在完善生产实习环节的同时,也已从单纯依赖生产实习环节,逐步向前延伸到各个教学环节,探寻由点及面的整体性突破。如企业教师走进本科生课堂,源自工程实践的研究项目成为本科生的科研训练项目,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以及创新工场的建设发展,VR技术在模拟实习项目中的应用等等。但举措的创新也仅仅是“新工科”建设的第一步,“新工科”之新根本应定位在:学生是否有了新的机会与平台,产生新的体验与认识,获得新的发展与收获。

所谓新机会与新平台,就是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工程实践活动,有更大的平台可以系统参与工程实践过程。所谓新认识与新体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工程创造的乐趣与意义,进而对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有较深的认识,对何谓工程有更为清晰的理解。所谓新发展与新收获,是学生实现增值发展,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新工科”之新,不仅是教育者、管理者做了什么,更是受教育者体验到了什么,获得怎样的成长。

把教育者、管理者对于“新工科”的美好设计转化为受教育者良好的体验,课程无疑是最重要的桥梁。以培养工程人才为目标的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始终要坚持两点,“以学生为中心”和“回归工程”。“新工科”理念下的课程改革首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现实的需求,适应学生前期的准备情况与个性特点,增强学生投入学习、自主探索的乐趣。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基于知识体系完整性过渡到基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质与能力。其次课程改革以加深学生对工程的认识为总体方向。从以往单一的课程改革转变为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工程,大幅增加项目设计、学科交叉的内容,通过设置各种工程情境,指导学生深度参与,以工程师的视角体验和看待工程。

“新工科”之新在于高等工程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崭新的面貌回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的需求。“新工科”之新更在于时刻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特征,唤起他们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自主发展意识,使他们能以崭新的姿态应对未来工程师职业的挑战。这是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